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产能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简介:
刘京星(1989- ),男,湖南桃江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管理,E-mail:tonyliu277@163.com。湖南 长沙 410083;黄健柏,通讯作者(1953- ),男,湖南临武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管理,E-mail:jbhuang@csu.edu.cn,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南大学金属资源战略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3;刘天琦,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基于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四个维度构建动态面板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钢铁产能合作中,地理“硬距离”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经济、制度、文化等“软距离”的影响正在加强。②经济距离对开展钢铁产能合作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则对开展钢铁产能合作有显著的负向阻碍作用。③“四种距离”对“一带一路”不同线路国家的产能合作影响不同,南线国家主要受文化距离的影响,中线国家主要受经济距离的影响,北线国家则主要受经济距离和制度距离的共同影响。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8)10-0099-12

      “三去一降一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提出的,其中“去产能”是首要任务,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明确。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国内钢铁需求已经饱和,希冀通过拉动内需的手段已很难奏效。与此同时,现阶段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再对我国进行地缘搅局和贸易制裁,其中钢铁产业更是被推到风口浪尖,增收关税、“双反”调查等手段层出不穷,这无疑使中国钢铁“西进”路径受到封堵。“一带一路”倡议为解决这一难题打开了战略空间。一方面,沿线国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急需钢铁等原材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部分沿线国家金属矿产资源丰裕,需要开发和深度加工。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及资源互补性,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产能合作提供了现实条件。但是,由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种族、宗教、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与不同沿线国家钢铁产能的合作基础和条件不一样,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基于此,本文将从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四个维度构建动态面板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产能合作的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设计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1 钢铁产业国际产能合作背景

      1.1.1 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困境及出路

      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面临“内忧”和“外患”的双重窘境。从国内来看,2005-2016年,中国钢铁产量飞速增长,从3.5亿t增长到8.08亿t,占据全球钢铁产量的近一半。与此同时,在钢铁产能方面,长期处于过剩状态。据统计,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在2012-2016年这5年间始终不足75%,远低于国际通行标准,国内钢铁产业去产能的形势严峻[1]。从国际来看,受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弱势复苏的影响,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升温,中国钢铁企业的出口贸易频频遭到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双反”调查,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3月22日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对中国出口的“钢、铝产品”增加关税,这一事件更是将中国钢铁产业“西进”的道路彻底封死。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产能合作既是由现实发展格局所决定,又是未来发展的共同内在需求。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既有少数率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也有大批处在工业化初中期的后发国家,而且这些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也不一样,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及其资源的互补性,构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现实基础。其次,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日益空心化和服务业化,已经无法承担对这些国家的产能合作功能,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发达国家主张的贸易和投资规则远远超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现实条件。中国已经走进世界经济舞台中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今天的中国,不仅具备承担对沿线国家制造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功能,而且利益密切相关,合作共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的内在需求。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将钢铁及有色金属列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12个重点行业之一。

      1.1.2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具有广阔的钢铁产能合作前景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43个亚洲国家、16个中东欧国家、4个独联体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沿线有44亿人口,2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发展潜力巨大。从图l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钢铁最大的出口地[1]。除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钢铁出口下滑以外,近17年中国钢铁出口到全球和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钢铁总量开始占到总出口量的50%以上,在某些年份甚至达到了惊人的60%。

      表1展示了2006与2016年中国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钢铁量的对比情况。与2006年相比,2016年我国出口沿线国家的钢铁量除巴林、爱沙尼亚、不丹、斯洛文尼亚、也门、叙利亚六国以外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其中东南亚地区不仅贸易合作基础好且出口量也增长迅速。10年间,越南钢铁进口量增长了832.85万t,印尼和菲律宾也分别增长了561.49万t和548.28万t。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的国家虽然早期与我国钢铁贸易基础薄弱,但近年来出现高速增长。其中,格鲁吉亚、马其顿、黎巴嫩、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国等国2006-2016年间的涨幅都超过20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