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欣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史,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狭义的全球史是指西方(主要为西欧北美地区)的全球史。广义的全球史超越了西方,受到各地区史学传统及变革的影响。中国全球史研究的发展,既表现在从史学理论的角度界定全球史的概念和方法,同时也表现在不断深化的各种专题研究,成为中国世界历史学自身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全球史与西方全球史的发展各有成就,同时也各有问题。可考虑以西方全球史的发展为参照,适时地对中国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做出总结,并分析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思路,深入探讨作为人类社会演变基本动力的生产和交往的相互关系,这将会推动中国全球史的进一步发展。而在生产和交往的相互关系中,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全球史。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8)08-064-070

      在当代国际史学思潮中,全球史(global history)是人们置身于其中的当今这个变动世界在历史学领域的反映,已经成为广受瞩目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相应地,全球史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从20世纪中期兴起至今,包括通史研究和专题研究在内的各种主题的全球史作品不可胜数。“全球史观”“全球视角”“全球史视野”等话语,已经成为大量研究表明自身学术背景与分析方法的描述语。“全球史”这个术语展示出当代人研究历史的思维方式,成为理解人类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全球史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20世纪中期首倡全球史观,标志着全球史在西方史学界的兴起。狭义的全球史就是指西方(主要为西欧北美地区)的全球史。欧美各国的全球史发展存在差异。正如有学者指出,全球史在英国源于帝国史,在美国源于西方文明课程,在德国源于其深厚的世界史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①西方国家全球史的共性则在于反思西方传统历史学中的陈腐观念,努力关注各个地区和时代的人类历史,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历史学的重新定向。

      西方全球史在学科建设和组织机构等方面有明显的发展。美国的世界史协会(The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WHA)于1982年成立。2002年,欧洲普世史和全球史网络(European Network in Universal and Global History,ENIUGH)设立。成立于2008年7月的全球史与世界史组织联合会(Network of Global and World History Organizations,NOGWHISTO),于2010年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附属的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CISH)。②国际大历史协会则于2013年加入了全球史与世界史组织联合会。此处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亚洲世界史协会(Asian Association of World Historians)和非洲全球史学家联盟分别成立;2013年,拉丁美洲全球史网络设立。因此,有学者认为,全球史研究在史学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③希瑟·斯特里茨-索尔特在2012年统计指出,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有58个分立的机构提供世界史(或与之类似的全球史)研究生培养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这种快速增长本身表明,在所有历史领域似乎都朝着跨国、全球化和比较角度迈进的时期,世界历史越来越被认为是对研究生课程的有益和宝贵的补充。④除了专门的《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之外,在西方,正如有学者指出,美国和英国所有重要的社会科学杂志以及法国的《年鉴》和《社会运动》、俄国的《奥德修斯》、意大利的《过去和现在》和德国的《历史与社会》,都转向跨国的历史研究或全球史的研究。⑤

      西方全球史的学术发展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是从全球视野出发推进具体的实证研究,不断挖掘日常生活史中的丰富内容,人类社会的精神和物质层面均有涉及,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另一方面是对理论和方法论探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视,尤其是21世纪以来,西方全球史对理论探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可以说,从理论与方法论角度展开的相应研究,贯穿在西方全球史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构成理解和定位西方全球史的内在脉络。例如,柯娇燕和塞巴斯蒂安·康拉德的同名著作《什么是全球史》、布鲁斯·马兹利什和拉尔夫·布尔特纳斯的《概念化的全球史》、帕特里克·曼宁的《世界史导航:历史学家创造全球历史》、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全球史复兴的史学传统与现代必要性》、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的《全球视角中的全球史:连通世界中的理论与方法》、迪戈·奥尔斯坦的《全球性地思考历史》、詹姆斯·贝里奇和约翰·达尔文等人的《全球史的前景》,等等,都从各自角度出发针对全球史的编撰理论与研究方法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另外,诺埃尔·考恩的《全球史简述》、⑥皮特·N.斯特恩斯的《简明世界史:变化与连续性的主要模式》、⑦A.G.霍普金斯主编的《全球史:普世与本土的互动》、⑧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⑨巴里·K.吉尔斯和威廉·R.汤普森主编的《全球化与全球史》、⑩罗斯·E.邓恩等人主编的《新世界史:教师与研究者指南》、(11)阿恩·贾里克等人主编的《世界历史的方法论:一种批判的方法》(12)等著作,也涉及到此类相应的研究。从时间范畴来看,西方学者对全球史的认识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全球史是自远古以来的人类历史,第二种认为全球史是1500年以来的历史,第三种认为全球史是当代史,应重点关注全球化的当代进程。从空间范畴来看,全球史包括各地方、各地区,大陆、海洋和大洋盆地直至全球的各种地理层次。

      广义的全球史则并不限于西方。受到“二战”的直接刺激,基于自身传统的史学反思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各地的史学传统、史学变革与西方的这种史学潮流不断融合,形成了“全球的”广义全球史,即可以在国际史坛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并共享的研究方法与编撰理论。全球史研究人类社会的核心在于全球视野下的跨文化互动研究(即地球上不同人群接触后发生的多种交往),这就使得对人类生活的认识在不同社会层面中得到深化,并且在不同地理空间内得到扩展。“全球史观”和“全球视角”等话语所标榜的是在全球化时代历史研究的尽量宏观的视角、尽量全面的思维方式。全球史在理论旨趣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是试图超越长期以来无视甚至否认西欧北美以外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欧洲中心论”,通过多重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网络研究人类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分析人类文明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