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8.06.012 罗马地处亚平宁半岛中部的第勒尼安海岸、阿布鲁佐亚平宁山脉和台伯河之间,分布在帕拉蒂诺山、坎匹多伊奥山、奎里那勒山、维米那勒山、切利奥山、埃文蒂诺山和俄斯奎里诺山之间,建城后历任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早期罗马帝国时代的都城。卡匹托利尼山和帕拉蒂诺山一带自青铜时代至今都是城市的中心区域。罗马的城市模式在环地中海城市体系中独具特色,尤其是它的延续性之长、重叠性之强,在同时代的欧亚大陆极其少见。本文从考古学视角观察罗马从聚落到都城的变迁过程,进而讨论它的空间演化形式和动因,分析罗马城在形成和扩散中的空间结构形成、重组及变革模式,并尝试概括罗马城历史空间与城市界线的关系,以及最终成为地中海中心城市的复杂机制。 一、石器时代的意大利中部 (一)考古学分期和年代序列 旧石器时代早期,今罗马西北的托利马皮埃特拉便有古人类活动迹象。旧石器时代中期,今罗马东南的奇尔切奥山和阿尼奥河流域都是尼安德特人的活动范围,后一地点发现所谓的萨科帕斯托勒人①。 公元前6000年左右,拉齐奥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此时,贝壳戳印纹陶器文化(Impressed Wares,前5600—前5200)流行于环第勒尼安海岸,萨索文化(Sasso,前5500—前4400)流行于意大利中部西海岸,这两种文化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拉齐奥地区并存。 新石器中期,约公元前5000—前4300年,今托斯卡纳到拉齐奥一带近海岸处兴起棕彩陶器文化(Brown Painted-Incised)。大致与此同时,意大利中部和南部都被赛拉达尔托文化(Serra D’Alto,前4700—前4000)控制。公元前4500年,意大利中北部还出现了利波里文化。 新石器晚期,利波里文化的晚期类型在拉齐奥地区一直延续至公元前3000年。大致同时期的狄安娜—贝亚维斯特文化(Diana-Bellavista)则广泛存在于意大利中部和南部②。 总体来说,整个新石器时代,流行于不同地区的几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影响着拉齐奥地区,时间和空间上互有交错(见图1)。
图1 亚平宁半岛及周边岛屿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学文化分布示意图 (据Caroline Malone,The Italian Neolithic:A Synthesisi of Research,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2003,Vol.17,No.32,fig.5-7,pp.251-253重绘) (二)居住形态和空间布局 新石器早期,拉齐奥地区的主要栖居形态是洞穴和露天,视地貌类型的不同而定。前者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区③,如维纳斯山洞穴(图2:5),自公元前6000年就开始使用,发现有贝壳戳印纹陶器和生活痕迹④。内陆地区的居址则是近河或环湖的房屋建筑,遗迹包括疑似棚屋(hut)或小屋(capanne)的基址、沟渠、柱洞、灰坑、生活遗迹、人工制品以及垃圾堆⑤。这一时期的相关发现不多,只见到与家庭生活相关的遗迹,居址间的关系也不十分明确。 新石器中期,拉齐奥的材料较少,因此扩大到意大利中部来观察,仍延续着前一阶段的两种栖居形态⑥。 洞穴遗址中出现了空间的功能区分,部分遗址明显不属于日常居住的性质,而与信仰行为或经济活动相关。亚平宁山脉的高地洞穴遗址如皮齐奥尼洞、阿布鲁佐的博洛尼亚(图2:27)⑦以及托斯卡纳的切托纳山,洞内堆积似与信仰活动相关。意大利中西部的地下洞穴,如贝拉洞(图2:12)⑧、翁布里亚的皮亚纳洞(图2:7)⑨、拉塔伊亚洞(图2:8)⑩、撒尔特亚诺(图2:9)、托斯卡纳阿夏诺的拉·洛米塔(11)和拉齐奥的帕特里兹—萨索·弗巴拉洞(图2:1)等,发现有畜牧和狩猎活动的遗存以及与信仰相关的堆积。 近河和环湖仍然是内陆栖居的选址原则,出土遗迹仍多与生活有关。近河型聚落包括阿布鲁佐的卡蒂尼亚诺(图2:24)和莫利塞的玛乌罗山(图2:33)(12)。卡蒂尼亚诺发现有五个半圆形建筑基址,环绕着石壁炉、窖穴、灶,包括带半圆间的长方形棚屋,约5×10平方米(13)。环湖型聚落包括萨包迪亚湖区的赛特维拉·迪·圭多尼亚(图2:29)、拉·波特(图2:31)(14)。布拉齐阿诺湖区的拉·玛摩尔塔(图2:4)发现了湖泥中保存着的木桩和连接结构(15)。 这个时期的建筑既有土木结构,也有土石混合结构。托斯卡纳的皮恩扎(图2:10)遗址发现有木骨泥墙(wattle and daub)结构,以及用粘土粘结的圆形卵石堆(16)。托尔·维加塔遗址则为粘土和干砌石墙(未用灰泥)建筑(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