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8)05-0026-18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8.05.002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正式列为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5月26日,文化部授予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的马福良和北京市通州区的白静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至此,“花丝镶嵌”作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手工艺被正式纳入了国家层面的保护技艺范畴。那么,花丝镶嵌在数千年的岁月中是如何发展变迁的?本文将从考古文献资料和工艺实践认知两个方面逐步分析其历史渊源,并试图对花丝镶嵌进行学理范畴的定义重构。 一、花丝镶嵌的历史 关于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历史溯源首先需要分析构成该类产品的具体材料、工具及相应的工艺技术,并通过相应的文献、文物资料,结合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从宏观上去论证。从材料上讲,主要是指金、银细丝以及焊接所用的焊药等,涉及我国古代金银材质的冶炼、工匠对其物料属性认知和加工技术的掌握情况;从工具上讲,则有制作细丝并将其制作成花样丝的工具以及将单个花丝元素焊接成型的焊接工具,涉及古代金银材质的加工技术史;从工艺技术上,需要考虑各个历史时期整体的金银制作技艺状况以及不同朝代技艺的发展水平,并要考究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技艺的传播、发展和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佩戴习俗和审美水平。 从文献梳理来看,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发现词语“花丝镶嵌”,但并不代表古时候没有这类产品,直接的原因便是称谓差异、工艺分类不同。从文物考古角度来看,具有花丝镶嵌产品形态特征以及工艺特征的出土文物众多,历史悠久。基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以人类艺术学、设计学为主要视角,故在历史溯源中仅以技艺溯源为主线,从花丝镶嵌工艺的产生与完善、演进过程以及相关工艺及工具的推断三个方面展开,重点论证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产生和成熟过程。 (一)花丝镶嵌工艺的产生与完善 1.金银细丝工艺的产生 目前可确定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金银制品是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金耳环以及金银鼻饮。[1]143碳十四断代为公元前1600~前1400年[2]272,属于夏代。由此可知,在夏纪年时人们已经了解金、银材质具有延展性的物质属性,至于其直径0.28~0.5毫米左右的金、银丝的具体制作技艺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锤揲工艺(图1)。
图1 甘肃省玉门火烧沟出土的金耳环、金鼻饮① 齐东方认为在金银器制作技艺方面商代不但出现了铸造,锤揲、錾刻技艺亦相当成熟了。[3]68-85陈振中对早期中国的金银材料的开采使用以及金银器文物也做了分析,认为锤揲、镶嵌、掐丝、錾刻等制作工艺在商代就已达到一定的水平。[4]83-90杨伯达认为金笄和金臂钏很可能是商代青铜文化的产物,但其工艺、形饰与北方草原金饰接近,可供考察草原金饰文化与农作金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5]6-63由此可见,在商代北方草原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融合的背景下,金银细丝以及相应的细金工艺已经产生的观点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通过锤揲方式将金材质锻打成表面光滑、均匀的细丝,建立了花丝镶嵌中细丝制作的技术基础。 2.金银细丝工艺的发展 在西周时期,将金丝盘绕、弯转成多圈或螺旋弹簧状可说是对形态的进一步追求,有了进一步造型的意识和能力,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M455出土的金耳环(图2)。同时,焊接工艺的出现是一大技术进步,是对材料的物质属性的认识由基本的物理加工技术上升为物理、化学的综合运用。如甘肃永昌柴湾岗墓地M28出土金耳环,上面既有采用焊接工艺进行宝石托的焊接,也使用镶嵌工艺中的包镶将绿松石嵌入,在金银上面镶嵌宝石的工艺对于后世在技艺和款式的传承延续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图3)。这一时期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区域出土的具有“丝”“线”等形态特征和具有“镶嵌”工艺的耳环应是花丝镶嵌的萌芽。
图2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卡约文化墓葬出土的金耳环②
图3 甘肃永昌柴湾岗墓地M28出土金耳环③ 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金银的技工技术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宝鸡益门二号墓出土的三把金柄铁剑(图4),铸造兼掐丝嵌松石的工艺说明掐丝镶嵌的组合工艺在春秋时期已出现。尤其是张家川马家塬墓地M16出土的金臂钏(图5),其麦穗纹的花丝样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花样丝,通过对文物图片的仔细比较和分析,和当下花丝工艺中麦穗纹的样式几乎一致。仅从这一点来看,一方面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审美的追求和造物者自身对工艺及工艺文化的一种理解和表现,麦穗纹金丝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可视为花样丝的源头。镶嵌工艺得以发展,主要是在器物上面直接起边进行包边镶嵌,镶嵌的宝石主要为绿松石,从材质种类来说此时期相对单一,如内蒙古阿鲁柴登出土的“金鹰形冠饰”“金镶彩石虎鸟纹饰牌”(图6、图7)和河北唐县金嵌松石虎形饰片等(图8)。编丝、串珠、金珠粒等工艺开始出现,如新疆乌鲁木齐市阿拉善古墓葬29号墓出土金项链(图9),内蒙古阿鲁柴登出土的“金串松石焊粟珠耳饰”等(图10)。铸造、锤揲、拔丝、掐丝、编丝、金珠粒、镶嵌等工艺全面开始运用,且存在多种工艺的组合,为秦汉时期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及其产品已经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