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对社区青年干预的效果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子潇(1994- ),男,湖南靖州人,复旦大学应用心理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学,心理咨询。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研究通过团体辅导对五角场9名长期无法找到工作的社区青年进行干预,采用前后测及追踪研究的方法,验证团体辅导的效果。结果发现,经团体辅导后,9名社区青年自信水平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5),自信水平显著提高,且一年后的追踪调查结果也显示团体辅导对社区青年自信提升的积极影响仍然存在。研究结论是,团体辅导能够提升社区青年的自信水平;社区青年在自信水平提高后,更敢于表达自己,更加了解和接纳自己,并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03(2018)04-0090-08

       长期以来,在社区中有这样一部分青少年,他们既没有上学读书,也不务工经商,处于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闲散状态。这些青少年经常被人们称为闲散青少年、流浪青少年、不良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社会青年,等等。为了使这一群体的青少年教育保护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去除其污名化,要求社会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2002年4月8日,上海市召开“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专题会议”,首次明确定义了社区青少年这一群体,将社区青少年界定为“16-25周岁,无固定工作和收入,并未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1]。由于在人们的日常思维里,少年属于青春期前期的未成年人,普遍处于读书阶段,而青年则属于青春期后期的未成年—成年人阶段,开始逐步走出学校、寻找工作、进入社会,而由于本文讨论的主题为就业问题,因此为更切合本文主题和日常语境,笔者在这里将青少年改为青年,来定义本研究中的社区青年,即“16-25周岁,无固定工作和收入,并未进一步就学的青年”。

       就业是青年参与经济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青年失业会给处于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人造成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社区青年的就业问题是近些年来的一大难题,笔者在研究社区青年失业各方面原因的基础上,选取个人心理层面的自信心不足这一原因作为切入点,采用团体辅导的专业方法对其进行自信训练,并对该干预过程和成效进行总结反思,以期待对促进社区青年就业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社区青年研究综述

       (一)社区青年失业问题的研究

       1.社区青年的失业问题现状。青年失业待业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青年失业待业的社会难题。2017年11月20日,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部主任阿齐塔·贝拉尔·阿瓦尔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讲:“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17年全球青年人(15-24岁)失业率占全球失业率的35%,这一数字表明,目前的情况比2009年金融危机时有所改善,但是,2018年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2]在我国,青年人失业待业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就业制度被打破,该问题越发严峻。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16-24岁青年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全口径的失业率,并且从2011年1月以来呈逐月升高趋势,到2013年10月已达到9%以上,比2011年1月高3个多百分点[3]。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青年失业的问题在全球和国内都十分严峻,而我国处于16-25周岁的青年失业率已超出平均水平,并有持续增高的趋势,使得社区青年失业问题更为棘手。

       2.社区青年失业的原因探究。造成社区青年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学者也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中,李娟娟认为青年失业的原因主要有:健康状况不良、学历和技能偏低、求职心态失衡、求职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吃苦耐劳和自强独立的精神、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原因七个方面[4];曾燕波的调查显示:找不到合适工作、想继续学习、身体不好、工作太累则是社区青年自己认为没有工作的主要原因[5];许小玲则从主观因素:知识技能有限、对工作期望值过高、怕吃苦,客观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外来人口抢占当地劳动力市场、用工不规范、就业信息欠通畅两方面总结了原因[6]。借鉴以上的分类方法,可将社区青年失业的原因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而个人层面又分为:(1)生理层面:健康状况不良;(2)技能层面:学历和技能偏低;(3)心理层面:自信心不足、对工作的期望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团体辅导对自信干预的研究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专业方法之一,对于团体辅导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的团体辅导采用周圆主编的《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的定义:团体方式根据操作情况可分为团体辅导、团体咨询和团体心理治疗三大类型。团体辅导、团体咨询和团体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没有重大区别。虽然各种团体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所有的团体工作都在于预防社会功能的缺失,提供个人需要的资源,协助个人发挥社会功能,以及协助功能受损者康复。同时,团体工作都需要聚焦问题,确定团体目标,也会运用相似的团体技术,理论依据也比较接近[7]。

       2.自信的定义。自信的定义多种多样,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在笔者参考的文献中,李志认为心理学家对自信的公认表述为:“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8]黄碧娥等则对这句话进行了扩展,认为:“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自信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9]刘文俊则从自信心出发,认为:“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和目标的坚信程度,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它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