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如何影响了企业创新?  

作者简介:
王永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yongqinwang@fudan.edu.cn。200433;李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weili15@fudan.edu.cn。200433;戴芸,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daiy28@mail.sysu.edu.cn。510275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重点。本文从僵尸企业的角度探讨中国企业创新的结构性问题。基于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生产数据,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显著降低了正常企业(即非僵尸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全要素生产率。行业内僵尸企业占比每提高1%,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降低1%,发明型专利申请总数降低0.5%,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41%,并具有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在影响机制方面,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在资源约束紧的非国有企业、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以及高行业集中度的行业中更为显著,说明僵尸企业通过加剧资源约束、扭曲信贷配置和损害行业公平竞争等渠道影响正常企业的创新能力。文章说明,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可以降低信贷扭曲,减少资源错配,从而促进中国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本文结合国企结构性去杠杆的改革背景,研究“僵尸企业”如何通过信贷扭曲影响其他企业的创新力,为现阶段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提供了经济学研究的支持。

      2018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2018年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更加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本文利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即非僵尸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显著降低了正常企业的专利成果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行业僵尸企业占比每提高1%,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降低1%,发明型专利申请总数降低0.5%,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41%,并具有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通过多个渠道对正常企业施加影响:相较于资源约束较小的国有企业,僵尸企业对资源约束较紧的非国有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相较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低的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中僵尸企业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相较于行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行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中僵尸企业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僵尸企业通过加剧资源约束、扭曲信贷配置和损害行业公平竞争等渠道降低了正常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识别僵尸企业对于正常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1)在基准模型中,本文设置了包含企业、行业和城市多个层面的多种控制变量,来控制企业自身经营状况、行业景气程度和城市经济状况对于企业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考虑到主要解释变量为行业层面的僵尸企业占比,所有回归模型都控制了行业固定效应,并将标准误在行业和年份两个层面进行双向聚类,此外还通过年份固定效应来控制年份差异。基准模型的结果表明,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和全要素生产率与行业内僵尸企业的占比显著负相关。(2)针对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本文参考谭语嫣等(2017)的办法,将行业在样本初期的国有企业占比乘以上年全国国企资产负债率作为行业僵尸企业占比的工具变量,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了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3)根据企业所有制、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以及行业集中度,本文将样本进行了分组,检验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的异质性,发现行业僵尸企业对于正常企业创新力的挤出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外部融资依赖度的行业、行业集中度高的行业中更为显著,说明僵尸企业通过加剧资源约束、扭曲信贷配置和损害行业公平竞争等渠道对正常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来施加影响。

      本文的创新和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中国微观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僵尸企业带来的资源误配的结构性问题,指出处置僵尸企业、提高信贷配置效率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改革的方向。第二,为僵尸企业如何影响正常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出了新的行业层面的视角。以往文献大多从行政角度出发,关注省级层面僵尸企业占比对当地正常企业的挤出效应,例如,谭语嫣等(2017)发现企业所在省份的僵尸企业会挤出当地正常企业的投资,李旭超等(2018)发现企业所在省份其他行业的僵尸企业会显著提高当地正常企业的税收负担。相比之下,本文从行业层面出发,发现僵尸企业的负面效应不仅通过行政层面的信贷配置发生作用,还在整个经济范围内通过同行业的信贷挤出和竞争挤出,损害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说明通过处置僵尸企业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政策重要性,为我国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支持。

      二、文献综述

      本文的研究主要与两方面的文献相关,一是关于僵尸企业的文献,二是关于国家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

      (一)僵尸企业的有关研究

      僵尸企业的有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僵尸企业的识别、成因和影响三个方面。

      在僵尸企业的识别上,Caballero et al.(2008)首先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在后来的文献中这一方法被称为“CHK标准”。CHK标准认为僵尸企业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银行信贷优惠的企业,银行给予客户的信贷优惠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利率优惠是被较为广泛采用的形式之一。CHK标准就是通过比较企业对外披露的利息支出与按照市场上最优利率计算出的理论最小利息值,来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僵尸企业。Fukuda & Nakamura(2011)提出,CHK标准可能在货币政策极为宽松的时期将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误判为僵尸企业,因为此时银行也会给优质客户优惠的信贷,另外,CHK标准没有对银行不断提供新贷款使企业可以借新还旧的行为(evergreening)予以识别。据此,Fukuda & Nakamura(2011)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标准。张栋等(2016)提出在CHK模型中引入扣除政府补助后的净利润,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直接干预在中国僵尸企业问题中的影响。2015年国务院提出,僵尸企业的定义为“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并将治理僵尸企业作为重点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