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逗”孩子的分寸感

作 者:
李茜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亲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在“逗”孩子时考虑孩子的想法,容许孩子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一面,并把他当成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物体来看待,才是与孩子相处时应有的分寸。

      初次见面请不要抱我

      在德国,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很强,人们会注意与别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使是亲人朋友或者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会随便越界。

      在亲朋聚会上,德国大人初见别人家的孩子,会热情笑眯眯地与孩子打招呼,甚至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但在未经孩子的同意时,不会贸然与孩子发生身体接触。若孩子表现大方,很喜欢这个大人,那么他们会顺着孩子与他进行更多互动交流;若孩子表现出怕生、不想说话,大人则会表示理解地往后退,和孩子保持一段安全距离,暂时不打扰孩子。

      人多的德国聚会上,经常是这样一番情景:大人们拿着酒杯喝酒吃饭聊天,孩子们玩孩子的。对太小的孩子会有一个大人在旁边照看陪玩。偶尔孩子们穿过大人中间的时候,大人会和孩子说几句话,但大部分时候大人的注意力是不在孩子身上的。德国人奉行的理念是:孩子不是大人的玩具,大人也不是孩子的跟班,大家都有自己的需求,让孩子们自己玩更尽兴。极少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你一句我一句逗孩子的场景。

      请勿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当慢热的孩子被不熟的人强行抱起来时,通常会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马上大哭起来,这种反应非常常见。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不适应这种太热情的打招呼方式罢了,他们需要一点时间去认识这个大人,而不是大人所以为的害羞、怕生、胆小、没用——请勿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德国人极少给孩子贴标签和下定义,这源于他们不随便对别人的生活进行评价和干涉的修养。这种修养德国父母从小就会教给孩子并且身体力行地示范: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尊重每个个体,不随便评价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德国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夸得最多的是可爱,不过仅限于对小宝宝。对再大一点的孩子,德国人很克制,不轻易做出评价。即使要评价也是基于事实对孩子的某一正面行为进行夸奖,绝不会对别人家的孩子公然打负面标签,也不会对孩子的外表进行评价,不论美丑。因为审美没有统一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孩子怕生,德国人说这是正常现象,很多小孩子都这样。孩子打人,德国人说这是一个发展阶段,孩子还没有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肯定不是恶意的。女孩子爱动,德国人说这个孩子运动能力强,但不会说她像个男孩子、假小子。孩子说话比别人少,德国人说每个孩子的发展节奏不一样,没什么好比的。总之,在德国溜娃和带孩子参加聚会时,完全不用担心遭到别人的点评和干涉。当妈的思想上放松和自由了,就会对自己的带娃方式越来越有信心。

      孩子的事,妈妈说了算

      在德国,没有人会不尊重孩子妈妈的话。不管我做什么选择和决定,只要没有虐待孩子,所有人都会对我说“你的孩子你做主”,包括我的婆婆,绝不越界。任何人在给孩子吃东西之前,都会先征询妈妈的意见:“我可以给你的孩子吃这个吗?”德国人自知,没有孩子妈妈的准许,是不能随便给别人家孩子东西吃的。在给别人提育儿建议时,德国人也都小心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开口。因为,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失礼貌和教养的。就连幼儿园园长在给我提出带孩子的建议时,也在说完之后补上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和看法,决定权在你。”

      每一个人、每一句话都让我这个当妈的深深感到被尊重和妈妈地位的重要性。大家界限感爆表。

      当然,这种对别人的尊重和界限感绝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养成的,它与社会文化息息有关,也是教养的体现。一个从小得不到尊重、被粗暴对待、没有隐私可言的孩子,很难想象他长大了后会自动学会尊重别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做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主的父母。培养出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也算是在对社会做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