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曾对某市3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90%的小班幼儿的家长反映尚未发现孩子有攀比心理,而90%的大中班幼儿的家长则反映孩子经常与其他小朋友攀比。另外,炫富、“告黑状”、威胁等行为在幼儿园里也有发生。小朋友有自己的“小圈子”,也会排斥甚至鄙视、孤立其他小朋友。有时候小朋友不经意间说的话,会让大人大吃一惊。幼儿园真的越来越像一个小社会了,小朋友越来越成人化了,您如何看待? 勿让孩子变笼中之鸟 (王群口述) 一直以为,小孩子是最天真无邪、最无忧无虑的,他们可以尽情玩耍嬉闹、耍赖撒娇,淋漓尽致地哭与笑。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小事,却让我对现在的“小公主”“小皇帝”们另眼相看。 那天,因好友临时加班,我帮她去幼儿园接孩子。我提前15分钟到达,却发现幼儿园门口已有许多家长在等候,大部分家长开着私家轿车,相比之下,像我这样为数不多的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就显得“寒酸”了。早到的家长们聚在一起,不是谈今天给孩子做什么好吃的,就是说最近给孩子买了什么漂亮衣服、鞋帽,再就是说给孩子周末报了何种兴趣班…… “阿姨,你怎么来了?”正当我沉浸在大家的高谈阔论中时,幼儿园放学了,排队出来的小姑娘一眼就发现了我。 “阿姨,你家怎么还不买车啊?”回家路上,搂着我的腰,坐在后车座的小姑娘突然发问。 “孩子,阿姨家刚买了房,没钱买车。你们班的小朋友家里都有车吗?”我笑着反问她。 “差不多都有,我家的车还没亮亮家的车好呢。”她有点沮丧地回答。 “亮亮家很有钱吧?”我又问。 “嗯,我们都知道他爸是大老板,有很多很多钱。亮亮穿的衣服、鞋子都很贵,他还戴着智能手环呢。”小姑娘那羡慕的口气让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后来,当我问她幼儿园里好玩吗,过得是否开心时,小姑娘竟然摇了摇头,并大倒苦水:“幼儿园的老师可严了,完成不了家庭作业要被批评的;我们班的琳琳总借我的水彩笔用,不借她就向老师告我的状;星期天妈妈还让我去学舞蹈和钢琴……” 我忽然感觉好可怕,现在的小孩子好复杂又好可怜。他们像大人一样学会了攀比,学会了炫富,学会了告状,他们没时间玩耍,没时间撒娇,他们的功课很多!他们小小年纪就被周围复杂的环境所“绑架”!难怪有人说幼儿园真的越来越像一个小社会了。 孩子的童真去哪儿了,他们的欢乐去哪了,这又是谁的错? 作为家长,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是孩子成长的桎梏,无形中把孩子捆绑了起来,让孩子变成了笼中之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发展。 我们要做孩子的榜样,为孩子开启一扇心灵的窗户,让他们展翅飞翔。 媒体应正确引导 (马秋华口述) 这些年,幼儿园的孩子像个“小大人”的情况让人见怪不怪,社会各界在反思这一现象时,把学校、家庭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没有道理——负责孩子教育的两块“责任田”出了问题。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那就是媒体。我们知道,社会价值观的宣传多是以媒体为载体的。作为成人,在离开学校后,对于书本上所学的东西,都会在实践中进行一番验证,如果所见所闻的和书本上学的相差很大,当然会以眼睛看到的或耳朵听到的为准。再说了,我们每天亲身经历的毕竟有限,很大程度上要靠媒体报道而得知。从这一点上说,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信息风向标。 这几年,一些媒体受利益驱动,在设置娱乐节目时,片面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为了吸引眼球,无限度地挖掘娱乐资源,以博得观众的笑声,特别是大打少儿牌,让孩子扮演成年人角色、模仿成年人节目。于是在社会上选拔小演员时,评委也以这个标准作为依据,结果艺术培训机构紧紧跟进,孩子千篇一律地表演成年人节目,真正的少儿节目反而不吃香了。少儿节目“成人化”现象,不仅使少儿的审美情趣变得低俗,破坏了孩子们纯真的童年,而且违反了少儿的成长规律,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了,媒体大打少儿节目“成人化”之牌,家长和老师也扮演了“推手”角色,希望通过媒体平台这个造星“捷径”,使孩子一夜成名,这样,家长荣耀,老师、学校也沾光。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成年人有义务呵护少儿的成长,媒体也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当好风向标。另外,相关主管部门本着对少年儿童负责的态度,应坚决叫停“成人化”的少儿节目,还少儿节目一方净土。 莫过度解读童真正在消失 (贺光口述) 前两天,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听女儿背起《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问女儿,你知道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女儿煞有介事地解释起来:“当然知道,它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由此想来,环境才是造成人与人差异的重要因素吧。 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小学以前都是被家长“散养”在家里。没有电视、电脑和互联网,小伙伴们整天在野地里疯玩,捉青蛙、寻野果,享受着最简单的快乐。确实,那时候的小孩子没有过多物质追求,显露的就是一种纯真质朴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