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和成年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兴奋等。如果遇到麻烦,宝宝也会产生负面情绪,而且需要宣泄。而哭,是宝宝宣泄负面情绪的第一选择。因此,父母要学会了解宝宝哭泣背后的心理。 不被允许的哭泣 【案例1】“胆小鬼”龙龙 4岁的龙龙是个胆小男孩,经常被莫名其妙的东西吓哭。有一天,妈妈带他去地质博物馆参观。在恐龙展厅,龙龙被高大的恐龙骨架模型吓得大哭起来。妈妈见状连忙安慰:“宝贝儿,没事儿的,恐龙都灭绝了,有什么好怕的?不要再哭了,再哭以后就不带你来了!你看,大家都笑话你呢!”龙龙听了妈妈的话,哭得更厉害了。妈妈不好意思地对围观人游人说:“对不起大家啊,打扰了。真没办法,这孩子越哄越哭,真想给他两巴掌!” 【案例2】“娇气鬼”妞妞 5岁的妞妞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十分受宠,只要有要求,爷爷都会第一时间满足,但对孙女的哭泣,爷爷却是零容忍。每次妞妞哭,爷爷就会厉声制止:“不许哭,再哭就是娇气鬼,不是好孩子!”妞妞被吓唬,哭得更厉害了。如果奶奶过来安慰妞妞,妞妞就更不会止住哭声了。这时,爷爷就会径直走出门去,落个耳根清净。 【案例3】“闹人精”贝贝 4岁男孩贝贝在小区假山上玩,不小心摔了一跤,磕破了膝盖,疼得小声哭起来。这时,奶奶走上前来,一把拉起坐在石头上的贝贝,大声呵斥:“让你不要跑,让你小心点,你就不听,真是闹人精!摔出血了多麻烦,需要花钱上药消毒,还有脸哭?再哭就不理你了,让你一个人在这儿哭个够!”贝贝连忙拽住奶奶的衣服,害怕得大声哭起来,试图让奶奶的心软下来。 【分析与对策】为什么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哭? 当孩子哭泣时,其实父母首先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需要转变的是自己的思维。 宝宝哭的时候,往往是父母最紧张的时候。似乎,父母觉得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必须及时阻止,否则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可是深究下来,却并非如此。父母阻止宝宝哭,很多时候是因为宝宝的哭勾起了父母内心的不适感,但父母未必有所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一个难以面对宝宝哭泣的成年人,例如妞妞的爷爷,大多有不被允许哭泣的童年。等到长大了,面对宝宝的哭泣,这样的父母或祖辈会产生自罪心理,觉得宝宝的悲伤是因自己而起,而自己则像是一下子变回那个做错了事却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父母或祖辈就会本能地阻止宝宝哭泣,像贝贝的奶奶那样用严厉威吓的方式,或者像龙龙的妈妈那样用相对柔和的方式。但是,相对于引起宝宝哭泣的原因,父母阻止宝宝哭泣的行为对宝宝更具伤害性,所以,宝宝会越哭越厉害。 事实上,宝宝哭泣是正常的情绪宣泄,父母不仅要允许,还应该鼓励和引导。相反,如果宝宝的情绪经常被否定,宣泄行为经常被阻止,那么宝宝的心理健康堪忧。例如,龙龙的恐惧被妈妈否定,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暗示: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我不应该害怕,否则妈妈就不爱我了。为了取悦妈妈,龙龙会压抑自己。这种取悦和压抑,其实是训练龙龙弄虚作假,以后犯了错他会撒谎,遭受欺负了会隐瞒不报。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会逐渐扭曲。 宝宝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宝宝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父母不应该过多介入,父母应该做的是,要了解孩子哭泣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宝宝会说话了,父母在接纳宝宝情绪的基础上,应该积极与宝宝沟通,引导宝宝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宝宝就不会因为无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不止。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宝宝就会慢慢学会遇到麻烦不惊慌失措、不发脾气,会尝试讲道理并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心理,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 宝宝为何不买账 【案例4】“愣头青”元元 5岁的元元是小区里有名的愣头青,不仅经常惹是生非,而且脾气犟,认死理。元元的妈妈无奈地说:“我真拿这小子没办法!淘气不必说了,我其实最怕他哭。他一哭起来,那场面简直是地动山摇,没半小时止不住。我请教过心理专家,孩子越哄越哭该不是有病吧?专家告诉我,哄孩子要多与孩子共情。可是,我试了好几次都没有用,他还是要哭。前天,他居然用哭腔让我‘滚开’,我的心都伤透了!” 【分析与对策】共情是一件有力的武器 所谓“共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也被翻译为“同感”“同理心”等,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心理治疗中,共情是一件有力的武器,但如果使用不当,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假装的共情无异于欺骗。妈妈的共情不能让元元止住哭声,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缺乏接纳的共情,宝宝不买账。 哄劝宝宝不哭的时候,父母常常犯的错误是:给宝宝的行为和心理做评价。在表达完对宝宝情绪的理解后,父母常常立刻否定孩子的行为:“你很难过,但是大哭大闹可不对!”“我知道你生气了,但是你也不能乱扔东西啊!”宝宝还是感觉到并没有被真正接纳,于是继续大哭。 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恐惧、愤怒、委屈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宝宝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