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学术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和灵魂。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的学术史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紧密相关,并完全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性品格的继承与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不断应对现实和时代的变革,以理论的方式表征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不竭的思想资源。不论是借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以及摆脱哲学传统教科书的束缚所实现的“返本开新”;还是通过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以期汲取各种思想资源所实现的“会通融合”;抑或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观的讨论与部门哲学的兴起,均根源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对理论的挑战与需要。当传统哲学教科书无法解释现实并不能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提供思想指南的时候,当仅仅依靠哲学基本原理无法完全给予足够的解释力并破解现实问题的时候,当思想不能沉寂于自我封闭而需要展现自身的开放性的时候,必然需要理论的自我革新。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在面向中国乃至人类的重大现实问题上,实现了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为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境界。 具体来讲,中国学术界改革开放4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品格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为三个层面:基础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观的揭示;问题域层面对现实问题的学术表达;时代境遇中的面向现实的“问题”式分析。我们将在总结、概括、反思这三个层面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与变革现实的理论品格,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探寻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学术界所取得的成就集中体现为中国问题的理论自觉,即面向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换句话说,学术界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契机,在思想的解放中紧紧把握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时代问题,并给予学术的回答和理论阐释,创立了“有我”的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实践,为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伊始,就表现为源于时代问题的基础理论反思,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与思辨哲学有着何种本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现实”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何以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现实观的开掘中观照时代问题? 基础理论探索是学术发展的根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在不断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思想的过程中,在历史的大尺度中审视并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质——现实品质。这集中体现为:(1)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契机,将一个政治意义上的思想路线命题适时转化为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命题,并在多个层面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命题作了学理的阐释和哲学的分析。具体体现为,对作为重要概念和标识性范畴的“实践”的理解,对作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大哲学命题的阐释,对作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形成的“哲学论争”的分析。最具特色的是,这一时期的哲学命题分析与文本解读、时代问题观照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基于对“实践”理解所引发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践与人的能动性、实践与社会的发展、实践与人的对象性活动等的讨论,均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2)以打破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思想桎梏为契机,在学术对话中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学术化”研究,以学术创新服务于实践变革。这集中体现为,一方面,学者们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话”,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义观、文化观、群众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为破解现实变革中的问题探寻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近现代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中,反思、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等,进而围绕主体性、价值、发展、文化、公平、正义等范畴进行学理讨论,充实其内涵并增以时代性的内容,在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我们大致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现实是理论之源,根源于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理论需要,以反思传统哲学教科书为契机,在“对话”中推动理论创新,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研究范式和目标。(3)基于上述两种研究方式的纵深发展,学术界结合思想史的探讨,把对时代的理论洞见、对实践的理论观照,推进到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和标识性概念的“现实”的学理性研究中。这直接体现为,学者们比较分析了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尤其黑格尔哲学、德国早期浪漫派、现代西方哲学的现实观,与马克思哲学现实观的内在关联与本质区别,其理论成果揭示了马克思的现实观及其所蕴含的真实意蕴,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例如,有学者就比较分析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与马克思对“现实”的理解,认为马克思视域中的现实是历史性和开放性的过程性存在。马克思现实观的最终旨趣不是解释现实,而是改变现实。改变现实的路径不是诉诸理论批判,而是现实革命。①再如,有学者通过比较黑格尔与马克思关于“现实”的讨论,认为马克思现实观的伟大变革意义在于:它根本不依赖于绝对者上帝或神秘的“主客一体”,而完全从感性的——感性活动的——世界本身,来把握现实,来阐述现实的本质性。②也有学者强调,马克思哲学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继承、批判与超越,在哲学现实观上明显体现出来。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