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劳模精神认知状况分析与培育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沛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上海 201209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总体认知状况为:偏爱知识型、创新型劳模且呈多元化、多样化认知状态;对劳动价值高度认同但对劳模精神的内涵认知度不高;劳模认同呈主流态势,同时受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家庭背景的影响;媒体、学校、家庭成为三大主要认知渠道,学校教育呈现倒“U”型分布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在劳模精神的认知倾向性上存在将“公众偶像”等同于“劳模形象”,将“埋头苦干”等同于“劳模精神”,将“地位身份”等同于“职业贡献”,将“劳模精神认知”等同于“实际习得”的问题。为提升劳模精神的培育效果,可以从加强媒体宣传、改进学校教育、注重家风塑造三方面来完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8)11-0102-0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劳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导向、思想引领、文化传承、道德提升等方面密切关联、高度契合。以劳模精神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有利于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那么,当代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情况如何?目前各高校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的现状又怎样?笔者所在学校被誉为“劳模的摇篮”,先后培育出130多位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劳模。劳模精神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但在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劳模和劳模精神的认知与理解有偏差,而对劳模和劳模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是开展劳模精神育人,发挥其德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将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笔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对劳模精神认知的调查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状况

       本研究采用配额抽样法,以当代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情况为主要调研内容,在上海选取了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6所市属高校的本科生为调研对象。累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62份,有效问卷960份,问卷回收率为96.2%,有效率为96.0%。参与调研的学生生源地遍布全国各地,专业背景涉及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文学、教育学等。调研结果较为充分地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劳模与劳模精神的整体认知及倾向性状况,也客观反映了在劳模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方面仍存在的问题。

       (一)劳模形象:偏爱知识型、创新型劳模且呈多元化、多样化认知状态

       劳模是时代精神的形象符号与力量化身。当代大学生认为劳模应具有的形象特质包括:个人事迹有示范性、影响性;业务能力强,有创新意识;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等。同时他们认为: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职业认同度高、形象气质佳的劳模对自己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回答“劳模评选你更倾向哪个群体”时,大学生更倾向于知识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专家学者、一线职工、科教医护人员成为他们心目中排名前三的劳模群体。当代大学生最为熟知的全国劳模分别是:袁隆平、王进喜、郭明义、时传祥、姚明、刘翔、吴敏霞、包起帆。其中既有注重科研与生产的时代典型,也有创造世界纪录的当代体育明星。

       当代大学生在劳模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基本与国家倡导的劳模评选制度所应具有的引领性、基层性标准相一致。但同时,多元化、多样化倾向仍十分突出。在问及“您心目中的劳模人选”时,互联网企业代表人物马云、马化腾,科技界的屠呦呦,影视界的李易峰、赵丽颖均以较高票数被多次提及。这些公众人物分别涉及商界、科技界、文体界。

       (二)劳模精神:对劳动价值高度认同,但对劳模精神的内涵认知度不高

       劳模精神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建设、发展而不断丰富。调查显示,大学生能普遍认识到: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具有塑造正确劳动观、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追求、激励创新创造、影响就业观的价值内涵。他们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高度认同:对“劳动者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些经典命题,表示高度认同(91.0%)。但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却只有13%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可见对劳模精神的宣传与弘扬仍待加强。

       (三)劳模认同:劳模认同呈主流态势,同时受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家庭背景的影响

       劳模是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劳模人物、先进典型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经典记忆和光辉形象,激励并鼓舞了数代人的劳动热情。在回答“你会不会以实际行动向劳模学习”时,61.0%的学生明确表示会,33.4%的学生表示并不一定,只有5.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向劳模学习。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劳模认同的态度与其所学专业具有相关性。工科专业学生向劳模学习的意愿最强,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意愿较低。而当问题进一步聚焦为“如果条件充分,您愿不愿意成为劳模”时,超过八成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成为劳模。当身边有人当选劳模时,也有超过八成的学生表示会因此而感到骄傲。

       在对劳模所应具备的特质认同上,学生所持观点与其家庭背景存在相关性,如父母中有一方是企业负责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劳动模范应具有示范性和影响性特质。在调研“什么样的劳模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时,企业负责人家庭背景的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高的劳模。

       (四)认知来源:媒体、学校、家庭成为三大主要认知渠道,学校教育呈现倒“U型”分布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劳模的认知渠道呈多元化、多样化态势,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媒体宣传(33.5%)、学校教育(26.2%)、父母亲戚的讲述(14.4%)。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偏爱从新媒体接收信息,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劳模的认知来源传统媒体要高于新媒体。可见,新媒体对劳模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在媒体宣传的时间上,37.0%的学生认为对劳模平时也有宣传,但目前的宣传主要集中在“五一”劳动节等重大节日,但有更多的学生认为缺少相关的宣传。在学校教育渠道中,各阶段的学校教育在弘扬和传播劳模精神方面呈倒“U型”分布,即:中学对劳模精神的教育最多(54.1%),但幼儿园(6.7%)和大学阶段(18.9%)对劳模精神的教育较少。此外,父母亲戚的讲述也是当代大学生获取劳模认知的重要渠道。可见,在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