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文以载道是古代文学语言大师进行创作的不祧法则。道即是人生和宇宙运行的规律,随着作者自己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而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是一个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的知识分子,而《西游记》正是对全真道的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文学形象演绎。本文从主题、人物和结构三方面来论证《性命圭旨》就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

      关键词 金丹大道 文化原型 文以载道

      翻开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些奇奇怪怪的金丹学术语,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对于一般人来讲太玄奥了,所以人们干脆把它们跳过不管,只去看故事情节了。不过,一般的读者尽可以这样去看热闹,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却必须慎重地对待,真正探索出它的内涵和原型才行。于是,我们把目标放在了对小说原型的破译上。

      我们翻阅了当时小说所表现的金丹大道的文献资料,终于有了可喜的突破: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的托名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书中所有的主题、人物、神通、宝贝、事件、情节、结构等都从中脱胎而来,也就是说可以以此来解决并回答小说中的所有问题和暗谜。

      下面,我们拟从主题、人物和结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性命圭旨》和《西游记》二书之间的渊源关系,以请教于各位方家学者。

      一 主题论

      人们写文章有题目,一针见血,点明主题。有的小说比较隐晦,含而不露,读者往往根据自己不同的层次会得出不同的理解角度,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主题或者成了多主题。这就为后世的学者制造了许多疑惑。不过,《西游记》的主题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一般读者无法跟作者沟通,所以产生了理解的障碍。比如书的题目就是《西游记》或者《西游释厄传》,在修道的人来理解就很直接,这是在讲修行。因为西方为空方,西游就是走向虚空。四大皆空了,自然就没有了灾厄而达到极乐世界;道家把下丹田叫做西方,取经就是把其中的元精取回而补入东方心中,这叫做抽坎填离。再如每一回的回目就是每一回的主题,这是谁都明白的,无非是故事中讲的是人,回目中讲的是丹道学上的术语而已。其实,人物是金丹学的艺术形象化,回目的术语是人物和故事的提炼,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其他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了。

      《性命圭旨》分元、亨、利、贞四卷,元卷讲主题和宗旨,亨、利、贞三卷讲修法和次第。元卷有许多图画和说明,一开始有一个“三圣图”,画的是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等三教祖师,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老子被称为“上有真人称老君”,释迦为“灵山会上说真言”的古文佛。小说中,孙悟空就是由齐天大圣再见到太上老君而成就太乙散仙,最后到灵山见释迦而成佛的,它正表现了人格心理完善的三个层次:成圣、为仙、做佛。之后是《大道说》,讲生命与宇宙形成的总体规律。首先谈到宇宙混沌、太乙、太易、太极、虚皇、混元等,其中说道:“阳之清者升上而焕丽也,则日月星辰布焉……阴之浊者重滞而就地也,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愚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有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焉。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这一段跟《西游记》开篇那一段“混沌未分”所讲完全一样。接下来一段讲三教宗旨:

      儒之圣教曰:安汝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浑然在中,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乐在其中……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呼吸之根,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灵根,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三摩地,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看到这里,许多在《西游记》中无法弄懂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了,因为那些金丹学的术语都来自这里!还有一段,可以说是小说的根本所在: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这中与一的关系很重要,小说则把水帘洞塑造成了中,把猴王代表一,无论是执中贯一、守中得一,还是空中归一,都是要以水帘洞为基本,以美猴王为主宰。果然,石猴是阳气,为一,进入洞中,这一在中字里变成了申字。申又配猴,所以有了个猿猴做的主人公了。《易经·坤文言》有句话为“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所以石猴进了洞就美在其中而称做美猴王了。

      宗教之所以把人间称做苦海,就因为人们贪图物欲,忘掉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却被外物左右着,从而失去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大道说》又云: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寿虽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无涯不测之事,一息不来,倏然长往。命未告终,真灵已投别壳矣。当斯之时,虽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业无价之珠,室富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己有也。所有与之偕行者,平昔所作罪业而已。

      小说第1回写猴王访道,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封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