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充满竞争,竞争没有错,但竞争手段如果错了,就不利于人格的成长。孩子如果下棋只要赢不要输,别人赢他就生气耍赖,经不起失败,一遇到比赛就退缩放弃,还听不得大人说别人好,这怎么行?看看下面的场景,你家孩子会有吗? NO.1 要说谁好,就生气 丰丰和小武一起画柳树,妈妈表扬小武的柳树画得好,要丰丰向他学画。丰丰听了很生气:“哼,我才不要学他,他画得难看死了!”妈妈很尴尬,批评丰丰:“你怎么这么不谦虚?明明人家画得比你好!”丰丰恼怒地扔下笔,跑回自己房间了。 宝宝行为解释 没错,事实是小武画得好,但这种既对比又说教的方式会让孩子很反感。孩子都有自尊心,爱面子,只说一方好,还要让另一方向他学习,多少会伤自尊心,尤其是在家被父母表扬惯了的孩子。哪怕知道自己画得不如别人好,也不愿接受父母当面给他树榜样。 教养悉心指导 A:想让自家孩子向别人学习,一定要慎言。要先发现两个孩子各自的优点(找不出自家孩子的优点也得想法找)来表扬他们。表扬内容要详细,注重细节,比如:“小武的树叶画成椭圆形的,修长修长的,太好看了。”“丰丰画的树弯弯的,弯得刚刚好。” B:表扬完了再委婉地提建议,这是把缺点藏在建议里:“丰丰你的树枝画这么到位,你添叶子的时候,能像小武一样画得细一点、长一点就更好看了。”如果也能向小武提点意见,就显得更公平了。 NO.2 下棋输了,就翻脸 非非和妈妈下飞行棋,每次都要赢,否则就耍赖或生气,有时气极了还会掀掉棋盘。妈妈赢一次都不行,只好每次都让着他。有时妈妈没空,让他和小朋友下,他不肯,就要缠着妈妈下棋。 宝宝行为解释 小孩子的好胜心强,是积极向上、追求成功的表现。因为赢可以带来成就感,加上大人一直让他,他已习惯了这种模式,非常享受这种特殊待遇,但和小朋友下棋就没这种优待了,所以他只愿和妈妈下,不愿和同龄人下。 教养悉心指导 A:对宝宝说:“宝宝,你每次赢了,感觉很好吧?”孩子往往会点头,妈妈此时故意装可怜:“可是妈妈每次都输,感觉可不好噢!好不开心噢!你就让我赢一回,让我也开心一下好吗?”孩子往往会大度起来,甚至大方地主动让大人赢。 B:孩子的“输赢观”其实是大人灌输的,因为“赢”能得到表扬和奖励,无形中强化了“赢好输不好”的概念,所以孩子喜赢不喜输。为淡化输赢观,下棋时不妨制定反向奖励制度——输了奖励,赢了惩罚。 NO.3 谁要赢他,就破坏 亲子园里几个孩子比赛折纸,按老师的要求,快速折出小动物来的前三名分别会得到数量不等的小红花。第一回小冬得了第1名,得了3朵小红花;第二回被旁边的朋朋夺去了第1名;第三回冬冬怕朋朋又抢去第1名,趁朋朋不注意,把朋朋快要折好的小动物抢过来撕了! 宝宝行为解释 生活中少不了竞争,冬冬上进心强本没有错,但因为求胜心切,此时他关注的不是努力过程而是比赛结果。当他预感他人有可能再拿第一时,就会变得紧张焦虑,失去理智,从而出现破坏性行为。这需要大人指出错误,正确引导。 教养悉心指导 A:冬冬妈和冬冬玩一个游戏:两人用铅笔各画一棵一样高的树,然后妈妈把自己的小树再画高,问冬冬:“现在我的树比你的高了,你想比我的树更高,要怎么办呢?”如果冬冬把自己的树画高,而不是用橡皮擦把妈妈的树梢擦掉就对了,再结合白天的事件给孩子讲明: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能力提升上去,而不是阻止别人努力或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B: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老师和家长不要经常让孩子们比赛,比如谁吃饭快啦,谁手工做得好啦,因为孩子之间能力和水平上有差距,即使想努力,也因能力不够而变得焦虑、挫败感强,于是从积极情绪和行为转为消极情绪和行为。但可以鼓励孩子和自己的过去比:“我相信你能比昨天做得更好,对不对?” NO.4 一说比赛,就退缩 在大型充气屋里,照照妈给照照打气:“你看奇奇爬攀岩壁很快就爬上去了,你也快爬,看能不能超过他!”照照一听,立即放弃不爬了;妈妈又鼓励照照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翻大马,看谁快速翻过去,照照又说:“我翻不过他们,我不翻了。” 宝宝行为解释 孩子怕比赛,可能之前在比赛中有过受挫或失败的经历,因此自信心不足,遇到类似情景就容易退缩放弃。本来孩子玩得好好的,被妈妈提醒比赛后,有可能唤醒了以往不愉快的经历,因而不愿参加了。也有可能本来孩子就比较胆小,或没有经验,被提醒后,等于在孩子面前树了一个强敌。 教养悉心指导 A:不要处处把孩子的快乐玩耍变成充满竞争意味的赛场,能力强者可能愿意比,因为他有把握赢,而能力弱者只能增加他的取胜难度和挫败经历。多给孩子玩耍的自由,孩子愿意怎样玩就怎样玩,不要刻意提醒或过度关注。 B:如果想提高孩子的能力,激发斗志,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让他和比他能力弱的孩子比,悄悄在他耳边说:“你爬攀岩壁,能不能爬过前面那个小朋友呢?”孩子有信心时,自己就会行动起来,之后再鼓励他和能力更强的孩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