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约束下中国流通业效率的区域差异

作者简介:
赵霞(1982- ),女,甘肃天水人,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万长松(1991- ),男,江西南昌人,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宣红岩(1964- ),男,河北丰润人,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甘肃 兰州 730020

原文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发展低碳型绿色流通是提升流通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流通体系需要对流通业的真实运行效率进行客观评估。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指标纳入模型,在剔除了环境噪声和随机干扰后,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流通业效率的真实水平,并基于此探讨了我国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效率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无效是导致流通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各环境变量对流通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地区开放程度与流通业效率正相关;城市化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干预度与流通效率负相关。考察期内,流通业综合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流通效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最小。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字号: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增长要提质增效,从追求要素投入的粗放型、污染型增长向追求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绿色增长转变,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进是题中之意。从国际经验及国内节能降耗的历史演变看,服务业是有利于节约能源的部门。流通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实现供需匹配和结构优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然而,当前我国流通产业规模体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其运行质量却未实现同步提高,费用烦冗、微利运行[2]、能耗居高[3]等问题突出。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流通产业能源消耗总量由2005年的21310.4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49380.62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高达8.77%,在同期各行业门类中仅次于工业部门。

       流通业的粗放式发展不利于商品流通运行质量的提高,损害效率,并最终成为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瓶颈。发展绿色流通、提高绿色流通效率,前提是对低碳约束下的流通效率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估。因此,客观测度不同地区流通业绿色发展效率和差异特征,从而为构建绿色流通体系、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考虑了碳排放的流通业绿色效率已经展开了一定研究。由于国外没有专门针对“流通产业”的定义,国外文献主要关注了服务业和零售、物流等细分行业部门的碳排放和能耗问题[4]。Alcántara & Padilla[5]使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西班牙服务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指出批发零售、饭店旅馆、房地产、租赁等行业的能耗是导致西班牙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原因。Gowdy & Miller[6]利用美国投入产出表研究了1973-1974年能源价格冲击对美国服务业能耗的影响。Mairet & Decellas[7]使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研究了法国1996-2006年服务业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研究主要围绕低碳流通的概念和实施路径展开[8],这类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另一类研究聚焦于流通业碳排放测量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上[9-11],此类研究多为定量讨论。

       另有大量文献围绕流通效率的测算展开。一些研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流通效率进行测度,其方法多为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11-13];另一些研究基于DEA方法,通过选取相应投入和产出指标对流通效率进行了测算[14-20]。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当前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流通效率的研究出现断层,表现为一方面对低碳流通、绿色流通的讨论多集中在流通或细分行业部门的能耗测量上,而未涉及流通业自身运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流通业效率的分析缺乏对能源消耗的关注,从而使得测得的效率值无法反映流通业增长质量[21]。有鉴于此,本文考虑了流通业碳排放造成的环境负荷并将其纳入模型,利用修正的三阶段DEA模型,对2005-2016年我国流通服务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在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全国及各地区流通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并基于此进一步探讨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趋势变化特征。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虑了非期望产出,将碳排放指标纳入模型,使得测得的效率值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我国流通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保证了测量过程中外部条件的一致性,并且剔除了随机干扰,如此测得的效率值将更为准确。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三阶段DEA模型构建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初始DEA模型。采用BCC模型作为传统DEA计量模型,通过该阶段的计算,可以得到初始未经调整的效率值和投入的松弛变量值。

       第二阶段,构造相似SFA模型。将松弛变量分解成含有环境因素、随机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自变量的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二)指标及数据说明

       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关于流通产业的明确分类,考虑流通产业的特点、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代表流通产业,研究对象为除西藏和港澳台外的全国30个省份,样本期间为2005-2016年。相关数据来源于2006-2017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投入变量

       (1)人力投入(ES),用流通产业年末从业人员表示。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关于流通业的年末从业人员的具体数据,借鉴胡宗彪、朱明进[18]的估算方法:各地区总就业人数=全国总就业人数×(各地区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全国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各地区流通业分行业全社会就业人数=各地区总就业人数×(各地区流通业分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各地区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