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及增长效应:1978-2015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云霞(1981- ),女,山西长治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广东 深圳 518060;韩彪(1963- ),男,浙江慈溪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财贸研究

内容提要:

利用197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了测算,并对物流产业的增长效应及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物流产业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0.904,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为最高的0.989,中部地区为次之的0.889,西部地区为最小的0.842;三大区域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变化轨迹具有一致性,均经历了“不变—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此外,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物流产业的增长,中国物流产业的增长存在β收敛。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字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乃是由要素所驱动的(刘刚,2011)。在当前资源、环境的约束下,随着要素成本价格的上涨,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二次转型”,要素融合和替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以及长江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物流业在中国经济的“二次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物流业能够加速人流、物流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然而从生产要素看,各类资源要素全面紧缺,物流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与此同时物流业普遍存在着组织化程度偏低、资源浪费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物流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以及产业地位提升的压力,这无疑会放大中国物流业增速放缓及区域产业差距扩大等问题。目前,如何优化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产业效率、实现物流产业地位提升,学者们更倾向于强调单一要素的主导作用(王健等,2013;舒辉等,2014)。然而,在当前技术与生产要素匹配发展的时代,尤其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丰裕程度逆转的情况下,忽视不同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及其动态匹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基于此,本文试图探讨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以及其增长效应。

       二、问题提出及文献回顾

       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认为,经济的增长效应反映了一个国家要素的流动速度和要素的可替代程度。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要素之间的可替代程度越大,经济发展越能从中获益(Klump et al.,2000)。然而Miyagiwa et al.(2003)却认为,在戴尔蒙德模型下,要素之间替代弹性的大小并不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快慢,甚至会由于替代弹性的增长导致人均产出降低;Irmen et al.(2007)也认为,要素替代弹性对经济增长具有效率效应和分配效应。综上,上述两种观点根本分歧在于:对效率效应和分配效应的关注点不同,在效率效应的引导下,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有助于经济的增长,而在分配效应的引导下,假定所有的资本积累来源于劳动者的收入时,较高的替代弹性反而会降低劳动者收入,进而抑制经济的增长。当前,学者更偏向于支持德拉格兰德维尔的结论,即国与国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源于国家之间采用不同的生产要素政策,从而导致要素替代弹性存在不同,韩国政府“增长第一、分配第二”的产业政策是导致韩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于美国的重要原因(Yuhn,1991)。De La Grandville et al.(1997)同样认为,东亚国家的增长奇迹源于较高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而非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先进的技术。国内也有学者利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以及相关产业的数据支持德拉格兰德维尔的观点(钟世川,2014a),但将要素的可替代性应用到物流产业的研究中还不多见。然而,产业存在异质性,即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要素的供给存在着充裕、短缺以及适中的状态,在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下,物流产业同样需要考虑不同要素的组合和相互替代性。此外,由于要素供给量以及技术水平的约束,资本—劳动之间的替代并不是无限度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受要素差异过大而导致的技术上无法实现替代的“技术约束”效应影响;另一方面,在技术可实现的前提下,要素投入存在供给约束的“天花板”效应(张月友等,2012)。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从而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增长来实现产业地位的提升。然而,在当前劳动力供给缺乏、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要素配置来降低成本、提升产业效率,这是物流业取得应有产业地位的关键。张月玲等(2017)认为,尽管中国三大区域间资本、劳动力以及技能之间的替代弹性存在显著不同,但其增长效应却具有一致性。从现有研究来看,虽不乏研究物流产业的相关文献,但对于物流产业要素替代弹性、增长效应和收敛性等问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要素替代弹性的产业研究多集中在工业以及农业方面。钟世川(2014b)的研究结论支持“要素替代弹性有利于工业经济增长”观点。刘岳平等(2016)通过估算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得出:要素替代弹性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欧阳小迅等(2014)认为,中国区域物流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较明显且偏向选择的路径大体相同,资本深化的趋势显著。随着学者对要素替代研究的不断深入,相较于要素的多寡,要素如何配置被认为对产业发展将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对物流产业而言,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不断替代劳动力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受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的影响,资本对劳动力的可替代性不可能是无限度的。那么,在短期内物流技术水平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各地区物流产业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存在着怎样的发展趋势呢?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是如何影响产业的增长效应及收敛性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探索。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物流产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从现有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1)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仍以中性技术进步假设为前提,忽视有偏技术进步研究,这容易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偏误;(2)从有偏技术进步出发的相关研究中,对物流产业要素替代弹性的研究仍很缺乏,从要素配置的角度研究物流产业增长效应的文献更是寥寥无几;(3)从方法的选择上,现有研究主要利用CES生产函数,并没有将资本深化作为解释增长效应的变量,且具有不变替代弹性的先天缺陷。

       鉴于现有文献存在的争论和不足,本文采用具有可变替代弹性的VES生产函数进行相应研究,VES生产函数的替代弹性能够随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更好的克服CES生产函数的缺陷,通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其中,进而对各区域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估算,从而分析了各区域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要素替代弹性对物流产业的增长效应及其收敛性。较之已有文献,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测算了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并分析其发展的趋势,这有效地补充了产业要素替代弹性方面的研究;二是将要素替代弹性引入对物流产业增长效应及其收敛性的研究,这有助于弥补物流产业发展差异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