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建设与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超莉(1989- ),女,河南郑州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志愿服务、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 100192;张晓红(1968- ),女,四川成都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依托基层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设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依托校友资源和公益创业资源进行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作为志愿服务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8)03-0064-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这一时代要求。高校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前进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非常注重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是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重要成果,它代表了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趋势的重要体现。了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其价值功能,对于在我国顺利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本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材料收集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一方面,从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中选取了124所高校(分别从每个省级行政区中选取4所典型高校,其中至少包括1所“211工程”学校、1所高职高专院校),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高校团委发放“高校志愿服务总体情况调查问卷”。最后共回收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5份,问卷有效率为93.75%。另一方面,通过共青团中央的“2016年度高校志愿服务研究报告评选活动”,收集到了58所高校的志愿服务报告。同时,课题组还分赴上海、天津、湖北等8个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对高校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建设状况做进一步了解。通过此次调研,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建设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高校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的有效形式

      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志愿者的固定志愿服务地点。高校本着因地制宜、调研遴选、分批建设、校社共建以及双向受益的原则,把本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与特定地区(单位)的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并由此达成合作意向,将该地作为本校志愿服务项目的长期开展地点。总的来说,高校设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依托基层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设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

      基层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在这里主要指共青团中央联合各部委,旨在解决基层扶贫开发难题,面向全国高校发起的一系列志愿服务行动。这些项目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增收为主要任务,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积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基础公共服务的改善。随着项目的发展壮大,相关的实践基地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纷纷依托这些基地开展志愿服务。在基层扶贫开发志愿服务系列项目中,比较突出的包括:

      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该项目自2003年起正式实施,同时,23个省(区、市)参照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了地方项目,选派本省(区、市)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西部计划项目中来。自2011年起,由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也纳入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1]对于选送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高校而言,既是该计划的支撑力量,也是受益者,大批的志愿者通过西部计划实现了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实现自我、报效国家的梦想。为了持续向西部地区输送志愿服务力量,同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基地,在完成应有的志愿服务任务之余,还长期致力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2001年开始就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及西藏拉萨、林芝等地区作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定点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南京大学的“小蓝鲸南大班学子成长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依托校研究生支教团宁夏分队,接力服务18年,服务学校21所,教授学生20,000余人,在当地建立的“南大班”为超过1,500名学生提供了“一对一”资助,总资助金额超过100万元。历年从“南大班”走出的学子,有超过30人考入清华、北大、南大等名校。

      2.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项目。该项目始于1994年,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实施,每年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2]255很多高校依托这一项目建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比如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自2010年3月起,将中山公园作为实践基地,与漳州市红十字会联合发起了“红十字助您健康”品牌义诊活动。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改善、提高,“红十字助您健康”中山公园长期义诊活动的服务时间为最开始的寒暑期扩展至每周末上午,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与特色,在漳州地区颇具影响力。又如,西安外国语大学积极探索本校与落后地区学校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采取学院集体组织与学生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每年选拔大量的优秀学生组成了社会实践服务团,到青海、陕西、宁夏等省、自治区内的市、县开展支教、帮扶、调研、政策宣讲等活动。该校现已建立长期社会实践基地6个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增强了志愿服务项目的延续性和制度化,有利于巩固学校的志愿服务成果,培育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