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四,在北京的街道胡同里,总有一群年轻人骑车在红墙碧瓦间穿行,他们胸贴“铁刷在行动”徽标,车插绿色出行小旗,以实际行动倡导市民绿色出行。这是北京铁刷自行车俱乐部开展的“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迄今持续了十二年,已成为首都最著名的自行车骑行活动。作为自行车公益社团,该俱乐部是团市委认证的12家大型枢纽青年社会组织之一,其成员有5000余人,定期举行刷街骑行、慈善骑行、比赛骑行等活动,重在传播节能减排和时尚健康的生活理念。 共青团北京市委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青年社会组织8500多个,有上百万青少年参与其中。与此同时,还有大量青年热衷的跑团、驴群、贴吧、唱吧、微信群等具有组织特征的青年社群。而从全国范围看,青年社会组织更是数量庞大、难以统计。这些青年社会组织活跃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为主要组织形态,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拓的社会公共空间引起广泛关注。 1.青年社会组织凸显新特征 课题组发现,青年社会组织在不断增多的同时,分化组合的速度也在加快,其发展在横向上不同领域社会组织合作增多,在纵向上也形成了上下游的联动模式,构建了青年社会组织的“生态系统”。当前,青年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自身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调研发现,青年社会组织半数以上在民政部门注册,占比为59.0%,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占6.5%,剩余34.5%的尚未注册。从规模看,大多数组织的人员数量在3人以下,且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组织机构和影响群体,如建立组织制度、创立章程及会员准入和退出机制。从类型看,公益服务组织最多,占比为69.8%,排在第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兴趣类、职业类以及文化类,依次为11.8%、5.5%和4.0%。 组织联合机制成规模出现。由于发展的多样性,多数青年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联合机制,各组织间主要体现为两种耦合:一种是工作性的合作,即在具体工作或项目上的合作;另一种是关系型的联合,即社会组织之间通过联合的方式增加联系,以便于开展活动和增加影响力,形成“主体组织+加盟组织”的结构。许多社会组织还形成了逐级放大的动员机制,为青年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了广泛的渠道。 组织形态线上线下高频度转换。青年社会组织呈现出无边界、随机性、可转移等特点,既跨越了线上线下的边界,也跨越了现实中的地理边界。比如,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线上会员已经出现线下社团化现象,不仅同一区域的会员会主动进行线下聚会,贴有特殊车贴的陌生成员间还可通过汽车鸣笛声实时线下互动。目前,线上线下相结合成为常态,碎片时间的线上动员组织、固定时间的线下集中活动成为通用模式。 新兴业态催生大量新型青年社群。以各种直播和O2O平台作为基点,一批明星艺人、网络主播、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游戏玩家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同时,这些新兴业态也催生了大量新型青年社群,成为青年社会组织的新形态。如今聚集在网络空间上的组织成员数以万计,他们的爱好和利益更为紧密,粉丝经济在网络背后推波助澜。偶像崇拜的心态让组织顶端的偶像和其运营团队对粉丝具有极强的号召能力。 2.组织从业者的价值导向 课题组认为,青年社会组织虽然在整体上还处于始发阶段,但从业者已经显现出区别于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的特征,他们以价值实现为追求,相对看轻经济收入,职业尊严虽未得到完全体现、也存在诸多发展困惑,但总体态度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和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其价值导向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以价值实现为主的从业动机 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参与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青年就业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业态,更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组织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之一。调查显示,在从业动机方面,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兴趣爱好的青年,占比分别为37.3%、30.1%;认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占比11.3%;为社会做贡献的,占比10.2%。 组织负责人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主要目的。调研发现,许多青年之所以创办社会组织,是因为之前有过在其他社会组织工作的经历,从而逐步由从业者向组织者转变。如某组织负责人,于2006年在北京从事社会组织工作,2012年回到家乡,发起了残障人社会服务中心。调查发现,青年社会组织平均每次活动参与人数多为11人至30人,占比为42.6%,也有少部分达到100人以上。而一个社会组织的核心骨干一般为3人左右,每个骨干大致可激发10名左右的活动参与者。 群体性经济收入相对偏低。以价值实现为取向的从业动机,使得该群体能够相对忽略其他方面诉求,承受因从业而带来的经济生活压力。调查显示,在最近一年工作收入方面,半数以上的从业者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占比59.4%;近三成从业者在5万至10万元之间,占比29.7%;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占少数,占比2.8%。在满意度调查中,由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为5档进行打分,1为非常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满意度最低的是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分别得分3.15分和3.30分,但总体评价满意度为3.64分。可以看出,该群体虽然在收入评价上有所保留,但整体精神状态仍然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