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总结和回顾我国的改革和创新历程,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中美发生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深刻反思我国的创新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中国的创新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科技体制和政策、创新环境和文化有国情背景,这些因素导致一个国家的创新模式与另外一些国家有很大区别。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内部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既有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世界一流的创新中心,也有中西部比较落后的地区。另外,中国正在转型过程中,整个经济体制都没有转型到位,现在很多事情、很多做法都带有过渡性,世界银行把这类国家称作转型国家。转型国家有很多体制性的政策是不确定的,处于变动中的,对它作出明确的判断往往是不容易的。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评价中国创新的成败和体制的有效性比较困难。 虽然我们进行分析评价所依据的数据是可以质疑的。但是中国创新的成果如航母、高铁、核电站、空间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等是实打实地存在的,它们证明了中国创新水平的提升。经济的持续发展更证明了创新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 对于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创新,相关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工商总会、教科文卫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都是肯定的,世界银行高度评价了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欧洲创新记分牌有一套评价指标,2017年它测算比较了欧盟28个成员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绩效,按分值把这些国家分成“领先、强大、中等、一般”四个等级。中国被列为“中等”创新国家,“领先”行列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多数欧盟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都在“强大”创新国家之列,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进入“中等”创新国家行列,2010年以来,中国在国家创新绩效、综合指数方面快速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商标和设计申请以及增长速度方面表现比较突出。2016年,中国的创新绩效综合指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80%,但是中国的创新绩效综合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却比较快,是欧盟增长速度的7倍,这就意味着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全球有较大影响力,2016年该组织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中国的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量、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重要指标紧跟美国,居世界第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作出这样的评价,说明中国在创新的总体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列举了11组数据,以此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一是智能手机上网人数。截至2016年12月,中国有将近7亿人上网,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被普遍使用,日常生活已经数字化;二是有2.86亿农民外出打工,中国的“世界工厂”称号实际上要归功于农民工;三是中国出现了一批特大城市和城市群,有15个大城市人口超过500万。这些特大城市意味着庞大的经济体以及庞大的消费支出,意味着比较困难的城市管理和就业;四是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这是由庞大的出口能力决定的。中国究竟怎样和相关国家达成相互都能接受的外汇平衡、外贸平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五是截至2017年7月,有115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115家中国企业有石油、银行等国企或非制造业企业,还有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力量;六是2017年中国申报了8330项国际专利,在国际专利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五;七是全球70%的玩具由中国生产,每年出口100亿美元,世界出口第一,显示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八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7吨。排放总量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德国。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在讨论二氧化碳排放责任时,有些国家总是指责中国排放最多,但忽略了中国有13亿人口的事实。从历史上来看,现在全球的二氧化碳问题是工业革命以来几百年积累的结果,而中国只是近些年来因经济发展导致排放量提升,所以用简单的计算结果来指责中国是没有说服力的;第九是中国中产阶层的总资产超过7万亿美元,这个数据是瑞士信贷银行计算的。中产阶层意味着一个国家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最稳定的因素。中产阶层的形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标志,也是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十是到2020年,中国将修建3万公里的高铁,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有形产品的制造离不开运输特别是快速运输,包括大量农民工的迁移。铁路特别是高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在,高铁已经开始走出去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的国家;第十一组数据是2017年,中国有2600多万在校大学生,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是未来中国高素质劳动大军的储备力量。以上十一项数据基本都是经济数据,几乎每一项里面都有科技含量,都有科技创新的支撑。 前两年,《环球时报》对40多位西方国家政要和智囊进行了采访,包括基辛格、卡特、奈斯比特、布热津斯基、福山等,访谈内容包括文化价值观、大国关系、政党制度、经济模式……访谈后,出了一本书《我们误判了中国》。从内容上来看,40多位政要和智囊基本上都在反思过去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评价,他们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使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这在国际社会上是史无前例的。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认为中国不仅经济发展成功,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创新的中心。这个评价有人认为过高了,与发达国家特别像美国、欧洲的创新中心比,中国的差距明显。但是把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的创新中心拿到世界上比,也是名列前茅的。如何解释中国发展的成就?上面提到的40位政要和学者实际上一直不太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有一部分人多年来不断唱衰中国,但是中国却在这样的背景下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按照过去的逻辑是无法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