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父亲”,要做“爸爸”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西教育:幼教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印度电影,一个独特的存在。一提起它,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令人炫目的歌舞场景。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其中探讨的社会和教育问题,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探讨僵化的教育理念问题,《起跑线》探讨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地球上的星星》探讨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探讨女性社会地位和教育问题等,它们都极具现实意义。

      最近,我又看了一部探讨儿童性教育的印度迷你剧《父与子的性教尬聊》。影片围绕7岁的帕普一家展开,主要人物有聪明好奇的帕普、开明睿智的“爸爸”、美丽善良的“妈妈”、古板幽默的“爷爷”、宽容慈爱的“奶奶”。影片以滑稽有趣的方式探讨严肃的儿童性教育问题,尽管只有5集,每集10-20分钟,但涉及很多与性有关的话题,令人深思。同时,影片塑造了一位开明睿智的“爸爸”,他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探“性”,向我们呈现出如何做“爸爸”,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

      “真”:坚定教育立场,成为孩子的朋友

      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曾说:“我们都是我们所在世界的产物,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一个模具,它铸造了我们灵魂的基本特征。”的确,处于一定社会文化中的人,势必会受到既定价值观念的影响,而能够冲破传统观念,承受住社会文化的压力,坚定自己的立场,用“真”心对待孩子,就显得难能可贵。

      影片中,7岁的帕普懵懂、好奇,在公共场合提出许多令“爸爸”尴尬的问题:“什么是自慰?”“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和很多家长一样,“爸爸”被他的问题吓了一跳。此时此刻,以社会文化正统自居的“爷爷”开始在“爸爸”的脑海中浮现,对他的教育行为横加指责,这暗指“爸爸”儿时接受过的“性”教育的影响,周围人向“爸爸”投去惊讶、轻蔑、异样的目光,这暗指社会文化的压力。是用自己儿时接受过的方式教育孩子,还是选择新的方式,这是一个问题。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爸爸”发出“不要做‘父亲’,要做‘爸爸’,做孩子的朋友”的宣言。这既是对“传统型”家庭教育批判,也是对“现代型”家庭教育的呼喊。

      “传统型”家庭教育谈“性”色变,孩子有关“性”的问题都是污言秽语,不堪入耳,父母会武断地打断孩子的问题,而父亲是严肃、权威的,要求孩子顺从。“现代型”家庭教育允许孩子问“性”,父母会用合适的、可理解的方式为他们解答,而父亲是宽容、民主的,允许孩子质疑。“现代型”家庭教育要求父亲做“爸爸”,成为孩子的朋友。很庆幸,影片中的“爸爸”能秉持“真”心教育孩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具体来讲,秉持一颗“真”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敷衍孩子的问题

      敷衍孩子,是家长经常犯的错误。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于是哄骗、随意打发甚至斥责他们,尤其是当孩子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时,比如“性”。当帕普问“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时,敷衍的做法是告诉他“孩子是神灵赐予的礼物”,而“爸爸”并没有这样做。

      不敷衍孩子,首先要肯定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提问的权利。“爸爸”进行了一番内心挣扎,发出“我不会骗我的孩子”的呼声。因为是孩子问的问题,所以不能不告诉他,但又不能欺骗他。于是,睿智的“爸爸”用精妙的譬喻向帕普解释了“怀孕”的过程。

      (二)不否认自己的“无知”

      “传统型”家庭教育的父亲形象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父亲为了维护这种形象,往往不允许孩子质疑和反驳。“现代型”家庭教育则恰恰相反,父亲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能够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寻找答案。

      当帕普突然发问“什么是自慰”“妈妈为什么会流血?血是从哪里流出来的”“什么是避孕套糖果”时,“爸爸”顿时陷入手足无措,不得不仓促回应他的问题。这种仓促的回应招致帕普更多的问题,“爸爸”只好耐心地和他平等对话,讨论问题,帮助他解答疑惑。

      (三)不逃避自己的责任

      家庭是一个大的教育环境,不同的家庭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父亲要能和家庭的其他成员相互配合,勇于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当帕普问关于“大姨妈”的问题时,“妈妈”才是最佳的教育者,但“妈妈”并不了解帕普的已有经验,所以把问题抛给了“爸爸”。对于“大姨妈”,“爸爸”是“外行”,但还是在帕普的要求下为他解答,“妈妈”和“奶奶”从旁解释,帮助帕普更加真实地了解“大姨妈”的知识。

      “智”:把握教育契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生活中充满了教育孩子的契机,智慧的家长会细心观察、耐心倾听,不留痕迹地打开教育的宝库,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通常,教育契机与孩子的提问或重大事件有关。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而每次发问都表示孩子的内部动机在起作用,也反映出他的发展需要。家长要能理解孩子,并设法满足他的好奇心。

      影片中,帕普经常会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这与他的发展阶段有关。弗洛伊德认为,3-6岁的孩子处于性器期(帕普即处于该阶段)。在本阶段,孩子开始对“性”产生兴趣,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你是怎么生我的?”面对这种情况,睿智的“爸爸”没有斥责、打骂、哄骗、转移话题或是给他错误的答案,而是充分理解帕普发问的原因,不让教育的机会悄悄溜走,用形象的方式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满足孩子对性的好奇心,帮助他获得科学的“性”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