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上的人,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暑假是怎么过的吗?大人们可能无暇顾及孩子的“暑期教育”,而那时电子游戏也不像今天这么普及。于是,孩子们会更多地走进大自然,捉知了、戏蜻蜓、藏猫猫、做游戏。等实在累了的时候,小伙伴们也会找一个阴凉的地方,下下飞行棋,打打扑克牌什么的消磨时光。如今,当年的小孩子成为了今天年轻的爸爸妈妈,请问,你还敢让自己的孩子去打牌吗? “即使我同意让孩子去打牌,也找不到一起玩的人啊!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在学英语、背古诗,就是在各种机构里训练思维,培养逻辑。可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太放松了。”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那些声称培养儿童“数学思维”“语文思维”或直接标记为“逻辑”“推理”的课程,真的就能够起到效果吗?玩扑克牌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吗?笔者尝试用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扑克牌游戏中各种与儿童发展休戚相关的领域和内容。 1.扑克牌中包含的逻辑和推理 哪怕是4岁的孩子,第一次接触纸牌,摆弄、琢磨之间,就有逻辑自然发生。首先,儿童很自然的会将牌分类:不管是乍一看可以将牌分为黑色、红色,还是之后认识的黑桃、红心、梅花和方块,将背面看来毫无差异的纸牌按照花色分为不同的类型。将每一张牌分到各自所属花色之下的时候,儿童就在动作与图像层面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分类”与“包含”这样的逻辑操作。再以最初级的纸牌游戏“抽乌龟”为例,如果事先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出一张牌的话,那么这副牌中必然有一张牌落单(乌龟)。游戏规则是:如果我们把剩下的纸牌依次发给两位或多位游戏者,手中成对的牌可以扔出,只剩下不成对的单牌。接着,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从下家手中剩余的牌中抽取一张,凑成对便可以扔掉,凑不成对则继续保留,直到其他玩家顺利将手中的单牌全部凑对出尽、而有一个人手中剩下那张“乌龟”为止,此人判负。玩起来虽然很简单,却包含层层嵌套的规则。“如果…则…”在逻辑数学范畴中属于重要的“蕴含”概念,而每一条规则都规定了游戏中“必然性”的内容,如“除了那张单牌,其他的牌必然会抽到对子”“最后一定会剩下那张乌龟”等。必然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数学范畴之一。 根据心理学中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逻辑数学范畴的发展决定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但逻辑数学能力的发展不是被“教会”的,而是从儿童降生开始,在无数次具体活动的动作中(如把一张牌分到它属于的花色名下),个体自己领悟和建构的。 再举一个常见扑克牌游戏中的例子。一副牌除去大小王,从2到10以及J、Q、K、A,每一种都有四张牌。那么,在任何一种扑克游戏中,其中一家手里有两张7的话,外面几家的手中必然还剩下两张7。这其实是一个“不变性”的逻辑数学概念,与守恒等都密切相关。几乎每一种逻辑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纸牌游戏中找到。 2.扑克牌中包含的策略与博弈 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述及思维的各个方面在任何一种桌面游戏中都普遍存在,纸牌游戏更是如此。从感知(辨识自己手中的牌)、记忆(前面几轮对手或合作者出过的牌)、到问题解决与决策(完成这一轮的出牌),这样的游戏与人们日常完成各种任务所包含的心理认知加工步骤是完全一致的。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以“策略”这一主题来分析一下扑克牌游戏中的情形。 如果某种纸牌游戏的出牌规则为:单张、成对、三张同样花色一起出、或者五张同样花色、四张同样花色带一张、三张同样花色带一对、五张依次排列的顺子等等可以一起出,且谁先出完手中的牌为胜。游戏者如何组合、排列、设想出牌的顺序就属于“静态策略”;而根据对手或同伴每一轮次中各自出牌的情况做随时的调整就属于“动态策略”。全局的胜利有时需要给合作伙伴“做桥”,需要给竞争对手设置障碍而牺牲自己,这样的策略就更为高级。博弈论中很多涉及的局面其实在扑克牌游戏中都存在。进行这样的游戏,认知过程的各环节其实都得到了锻炼。 3.扑克牌中包含的合作、竞争以及对人的了解 除了上述提及的和认知有关的内容,扑克牌游戏里涉及最多的就是有关人的知识了。对方不会按照自己的如意算盘来行事,所以必须要以全局和对方的立场来看待每一个局面。这与心理学中的“观点采择”“心理理论”颇为相关,核心都是要去自我中心,设身处地站在自身之外的角度来看问题;对手的面部表情、说话声音的变化,出牌的节奏犹豫还是果断,这些“牌之外”的内容和知识无疑同游戏的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人的了解还是从人出发最真切,这也为未来从书本上、生活中认识人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游戏中对于玩家来说也是一个了解自身、锻炼自控的绝佳机会。伴随游戏进行顺利或困难、面临输赢时会不会在情绪方面有所表现?如果过分外露的话会不会为对手察觉而有所针对?究竟是逞一时之快以我为主,还是不动声色把实力留到最后一举奠定胜利?以上这些关乎到游戏的战略,也直接同当局者“抵御诱惑”“延迟满足”的素质密切相关。 孩子们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呢?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句话不仅说明儿童为了快乐而游戏,寻求快乐是童年的基调,也才符合儿童的天性。事实上,背后还包藏着更加深刻的判断和命题——儿童正是通过游戏来进行学习的,而且这样的学习更加自然。还是回到逻辑数学范畴(概念)这一衡量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领域。现代认知发展的理论早已证实逻辑数学概念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从儿童本身的动作或活动发端,逐步过渡到图像(形象)层面,只有在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基本上从青春期开始)才会进入并达到符号的水平。从动作、图像再到符号的顺序不容更改也不可能超越。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逻辑数学概念发生不是自外向内“注入”的,或者更直白地说,根本不是“教会”的。只有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不断相互作用,在活动的经验中自我建构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