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的城市化  

作者简介:
吕拉昌(1963- ),男,陕西宝鸡人,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创新地理、新经济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E-mail:lachanglu@163.com;孙飞翔,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黄茹,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传统城市化概念已难以解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兴城市化模式,而“创新”是解读城市化新变化的重要概念。从“流的空间”视角,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270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单元,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和城市文化多元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构建城市创新空间回归模型,测度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验证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研究表明:①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强调高技能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促进城市职能与景观发生变化,城市知识活动与行为的扩展,可以很好的解释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机制和新的创新景观。②基于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创新的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中国的沿海及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有重要作用。③中国国内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均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城市高技能迁移人口数量每增加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3%;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每提高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2%。研究在理论上加深了对区域创新系统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理解与认识,为知识经济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流的空间”取代“场的空间”,劳动力、资本、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流动和空间配置,对城市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1]。后福特制资本主义正在进入新的阶段,“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创意经济”“认知资本主义”和“认知—文化经济(cognitive-cultural economy)”等展现全球正在兴起新体制,认知—文化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城市化与空间发展的第三次浪潮[2]。“高技术城市化(high-tech urbanization)[3]”“创意和知识城市化(creative and knowledge urbanism)[4]”“创业城市化(entrepreneurial urbanization)[5]”等新的城市化现象在全球不同国家城市中不断涌现,并被划分为两个阶段[6]:①在“后福特主义的初期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福特主义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向柔性专业化生产,一系列“新产业区”“新产业空间”出现并快速发展,以“硅谷化(Siliconization)”模式为代表的高技术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塑造新的城市空间。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经济的发展,创业城市化(startup urbanism)在不同国家城市中兴起,并显现出不同于高技术城市化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经济标签和城市化过程标签均体现了创新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同时,第三次浪潮中城市表现出高度的创新性特征,被视为创新、创意产生的场所和创新机器[7-8]。然而,这种由于“流”导致的城市发展动因的变化以及城市创新景观兴起,仍然没有一个较好的理论解释框架。

      创新作用于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创新要素形成的“流”在城市、区域的动态集聚与扩散,形成和塑造城市的创新空间和景观[9]。高技能劳动力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发展的基础[10]。与一般劳动力相比,高技能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流动性[11]。高技能劳动力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流动和迁移对城市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其他组织之间的流动构成了区域集体学习和知识转移的核心机制,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动态发展的基础[12-13]。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的国际和全球迁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14],例如北京[15]、上海[16]。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已成为区域、国家和国际创新系统跨边界联系和整合的重要因素[17-18]。国外关于人口迁移与城市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移民对本国、国内区域、城市或地方创新影响的测度,并关注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根据受教育程度或职业细分迁移人口,进一步测度不同迁移群体尤其是高技能或高学历迁移群体对创新的影响[19-20]。基于文化多元性的视角探讨国际移民对区域、城市和企业创新的影响[21-22]。关注人口迁移作用于创新的渠道和发生机制,如对人力资本流动、创新合作网络和创新扩散关系的研究[23-24]。国内学者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和原因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5-26],部分研究关注了人口迁移产生的经济、社会等效应[27-28]。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口迁移产生的创新效应关注较少,有关人口迁移和城市创新的研究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成果。顾高翔等对劳动力迁移带来的技术空间扩散进行了模拟[29]。吕拉昌团队选取了部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人口迁移和城市创新的关系,但未对迁移人口的异质性进行有效区分[30]。马海涛探讨了人才迁移和城市网络关系的构建[31]。总体来看,现有人口迁移和城市创新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研究区域以发达国家和一些知名的高科技地区或城市如硅谷等为主,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仍有限;研究重点关注了国家间移民对创新的影响,缺乏对一国国内人口的城市间迁移的创新效应的研究;对作为重要的“流”的载体的人口与城市创新关系仍然没有系统的研究框架。

      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城市数量和规模激增[32],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群崛起,高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正在上述城市群和其他较发达城市中迅速发展,对城市空间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33-34]。第三次城市化浪潮在中国的主要城市群区域中逐渐浮现。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市化的动力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外向型城市化”[35-36],转向第三产业、现代化服务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37-38];文化也成为城市化的动力,城市文化资本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39-40];以人力资本、智力资本为核心的创新作为中国城市化的新动因[41-42]。在这种情势下,城市化的视角也要发生变化,Friedmann指出从乡镇优势视角的传统研究方法难以产生新的观点,中国城市化研究需向“城市视角”转变[43]。只强调乡村人口城市化的传统城市化概念,已难以解释城市化的新变化,无法体现当代城市化的新动力、新机制。因此,需要从关注中国城市化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流量转向关注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带来的城市创新空间与景观的新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以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高技能劳动力的迁移及相伴而生的多元文化的汇聚对中国城市创新的影响,验证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的理论。

      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2.1 基于创新的城市化(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传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向城镇转变的一种复杂过程。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4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和镇的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扩展。传统城市化主要反映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以城市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指标。很明显,传统城市化的概念在知识经济下有很大不足:①现代的城市化背景已不是工业社会,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迁移不再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而是城市之间的迁移;②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基本都在70%以上,这一概念已无法解释这些国家城镇新发展的新动力、新机制。

      基于上述原因,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其含义是指高技能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过程,并使城市职能与景观发生变化,城市知识活动与行为扩展。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有3方面内涵:①城镇的高技能劳动力增加以及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②创新、创意导致的城市景观变化(创新空间);③城市知识活动与创新行为的传播与扩展。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更加关注高技能劳动力的空间迁移及其带来的创新效应,其形成机制归纳如下:高技能劳动力进入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聚集,产生多种交流,相异的思想产生激烈的冲突到融合、交流,进而形成更为包容的新的规范、思想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创新能量。因此,城市化便是一种创新过程,高技能人口的迁入推动城市创新景观的不断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