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的类型与机制

作 者:
王新 

作者简介:
王新,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内容提要:

本文建基于诸多现当代艺术的具体案例,以跨艺术品类融通视角,从色彩、造型、符号与精神等层面,详细论述民间艺术向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向主流艺术、民间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的三类方式与肌理,比较三者的异同,阐明民间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背后的深层品味机制,由此揭示精英艺术家在民间艺术向其他两类艺术转化中的品味调控作用,指出反思与重建精英艺术的创造力对实现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具有根本意义。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云南通海秀山上的名联“地以文章争气势,天于樵牧混英雄”,恰可以来形容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就是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普通樵夫、农人、牧者,数千年来,在中国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书写的多姿多彩的“英雄文章”。这些文章由于其与山水自然、与生活世界,天然的鲜活联系,因而具有元气淋淋的生动性与创造性,所以每当其他类型艺术在创造力枯竭的时候,都会向民间艺术寻找创造源泉,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当代中国艺术无外乎民间艺术、精英艺术、主流艺术、大众艺术四种类型:其中精英艺术,即专业化、富有批判精神的艺术,主流艺术,即服从服务于国家意志的艺术,大众艺术,即依托于现代传媒与文化工业、服从于消费逻辑的艺术,这四种艺术类型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社会功能与品味机制,但亦绝非殊同霄壤,诸种艺术类型在有创造力的手腕下,可以实现自由转化。

      显然,中国艺术最丰厚的传统在民间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中,激活与发掘这一传统,探索民间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方式与肌理,意义饶深。本文建基于诸多现当代艺术的具体案例,从色彩、造型、符号与精神等层面,详细论述民间艺术向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向主流艺术、民间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的三类方式,深描其转化的肌理,比较三者的异同,阐明精英艺术家在民间艺术向其他两类艺术转化中的品味调控作用,由此揭示民间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背后的深层品味机制与权力机制,以期为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与创造,提供有益借镜。

      民间艺术向精英艺术转化

      19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发端与发展,可以说就是一部从民间艺术学习与转化的历史,非西方世界的民间艺术,其别具一格的色彩系统、造型方式与精神意蕴,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反思、挑战与创化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主流传统的不竭源泉,梵高、高更、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布朗库西,乃至东方的林风眠、齐白石,无不在这一泉脉中虹吸牛饮,脱胎换骨。

      就色彩而言,民间艺术讲求单色平涂,而非多色调和,追求并置对比,而非调和重叠,所以迥异于传统油画的精微细腻,追求大红大绿的响亮活泼效果。民间口诀有言“红搭绿,一块玉”“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色要少,还要好”①,讲的就是民间艺术喜用纯度较高的三原色搭配;也爱用互补色对比,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对比鲜亮;黑白对比也很普遍,白色透气,黑色稳定。野兽派马蒂斯,其色彩之号为“厮杀”,正是受中东与非洲民间艺术启发,“痛改前非”,勇拓他途,以平涂与对比求响亮,以黑色镇守响亮与浓烈,从而走出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路途。

      自造型而言,民间艺术的游视、简化、分割、变形四大原理,对现代精英艺术影响深远。游视,即仰观俯察、远近取予的多元视角,来观照表现对象,这与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系统迥然不类,中国民间剪纸或农民画中放牧牧童,会有三张脸,一正两侧,拼贴在一个平面上,用农民艺术家的话来说,就是“牲口吃草,不能光吃一个地方不动,一会儿吃这边,一会儿吃那边。娃要照看牲口,光盯着一个方向咋成?”②这与毕加索成名作《亚威侬少女》有异曲同工之妙,毕加索也正是受非洲面具影响,画中人物后背和脸孔的形象碎片,正是多个视角里获得,但同时压缩叠加在一个平面上,由此开启了立体主义的全新风格。

      简化,即色彩求平涂、空间求平面、形状求单纯,民间艺术此原理,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多有运用,现代艺术中的原始风格、极简风格,都与此亲缘紧密。以雕塑家布朗库西创造为例,其作品《吻》,一块粗犷条石,以浅浮雕手法,略施雕饰,两个紧抱的裸体人物,即跃然而出了;《新生》则是一个蛋形圆石,斜削一块,纵割一线,俨然新生婴孩的头颅;布朗库西概括、简洁已极的手法,同样受到非洲面具简化原理影响。

      分割,由于民间艺术在色彩上讲大块面平涂,所以造型往往采取以装饰性、几何化的点、线、形来切割块面,形成画面的韵律节奏,如藏画唐卡辉煌绚丽、错彩镂金的效果,正是通过繁复的点、线切割达成的,诸多民间刺绣、剪纸、木刻、皮影,都不离此手法。马蒂斯的《红色画室》,基希纳的《彼得·施勒密尔:爱的磨难》,前者以温柔的形,后者以锋利的形,切割画面,现代感十足,风标别具,此两位现代主义大师还是受非洲民间艺术启发。“德国学派”艺术家全显光代表作《钟馗》,雄放磅礴,衣服大块面平面铺排朱红,再以书写性的多样线条,对红色穿插分割,形成黑白红黄的块面组合,完全是来自民间剪纸的智慧③。

      变形,民间艺术造型如贡布里希所言,遵循“所知优于所见”原则,所以完全不为西方传统艺术造型透视、比例、光影等规则所囿,而是根据观念与情感需要,自由夸张、扭曲、变形。靳之林在陕北调研民间艺术,遇到一农村大妈画公鸡:大冠,大尾巴,尤其腿子特别大,明显的造型“夸大”,完全不符合精英艺术的造型规矩,但大妈却说:大了,才威风!可见,在民间艺术家身上,完全没有精英造型的因袭重负,大刀阔斧,自由兴发,正是其创造的基本气质。很显然,这一点,也深为塔希提岛上的高更、创造力勃发的毕加索所吸纳,尤其毕加索,其创作中捏塑变形的能力随处生发,轻松自如,已臻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