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表现性色彩风景写生的直觉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梁益君,四川美术学院;樊磊,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
艺术评论

内容提要: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艺术理论的提出始终与哲学、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艺术理论在前人的探索中形成了系统的“模仿论”“表现论”“形式论”“惯例论”等,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而美学理论问题向来都是艺术家较为关注并可与之实践相互补给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一名油画实践者的角度,探索了表现性色彩风景写生中的“直觉认识”,结合克罗齐的美学观点——“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加以阐述,强调表现性色彩风景写生中的“直觉认识”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普遍情感相互统一的重要环节,在艺术创作领域及艺术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一、表现性的含义

      在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模仿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艺术理论,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直至19世纪,都是占据主要位置的艺术理论。柏拉图的学说“艺术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较早地探讨了艺术的本源问题,明确指出了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再现;自然科学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具有模仿功能的写实艺术本身就是探索和研究自然的科学,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如果艺术的再现手法是具有科学性的,那么艺术也就必然能再现世界的完整与真实;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主张艺术在本质上表现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事实,正如库尔贝所说:“……绘画艺术只能再现对画家来说是可视的和可捉摸的对象,一个时代只能由它自己的艺术家再现它……”①库尔贝所要再现的是日常的现实和日常的人们,他作品中的打石工就是他所再现的那个时代景象中的崇高者。可以说再现性艺术的写实特点和叙事特点都明确地体现了现实或自然事物是先于艺术作品的,艺术作品是对它们的模仿与再现。

      西方“表现论”的出现可以说是对“模仿论”的一种挑战和超越,是西方近现代审美意识史上的主导观念。19世纪所进行的对于人类情感的自然表现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颠覆了以摹仿客观世界为中心的传统艺术观。表现性油画语言则是西方艺术语境中相对再现性绘画语言提出的一种绘画语言样式,它将情感表达而非模仿再现放置首位,以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应的“表现论”美学为依据,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而凸显其内在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锲入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性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它以现代主义时期德国的表现派为高度,但不局限于现代艺术时期,至今通过具有表现力的点、线、面、色彩、肌理、符号等绘画元素来表现人类的情感的油画作品均被称作表现性油画作品。

      二、表现性色彩风景的直觉认识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指出:“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②

      根据美学家克罗齐的阐述,可以理解为直觉的认知与逻辑的认知并列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但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直觉是认识的最初阶段,此过程是不经过思考与判断而得到的印象,而后我们对某一个事物进行研究,寻找它与他物的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推理论断,那么它就是逻辑的或概念的;直觉认识活动只是产生形象化的印象或意象,而非概念。直觉与概念的关系是高低两度的关系,直觉如同地基建筑,概念如同高层建筑,直觉是可以脱离概念而独立存在的心灵活动,而概念必须是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之上,并且不能脱离直觉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概念也就包含了直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直觉的结果里可能会混杂有概念,但是就混杂本身而言,它如同水溶性实验,此概念已不再是原概念,因为它失去了原概念的独立性,现已成为水溶性实验的单纯成分,或者说是成为了直觉活动的单纯元素了。比如西班牙艺术家戈雅晚期的作品中精确的人物造型、古典主义式的光源设置并不是为了体现出概念的功用,而是为了体现出悲喜剧中人物特征和叙事特征的功用;又如同高更的作品中平面式的色彩系统与原理并不是在那里讨论色彩应用范畴的概念功用,而是在那里显现出对于生命活力与象征意义的表现性功用。一言以蔽之,艺术依赖于艺术家的心灵直觉而非概念活动,直觉的初始来源并非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情感所至并非现实再现,艺术是想象的产物,因此艺术即直觉,艺术品即直觉品。比如梵高的油画作品《星空》(图1)是艺术家直觉的结果,他不是外部世界景象(星空)的直接产物,因为梵高并不是从外在现实出发,而是从外在自然的印象出发,这个印象就是外部世界(星空)在梵高心中留下的表象,那么依照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只有从星空的感性印象出发,才能达到具有表现性的直觉品(艺术作品),所以直觉和表现的直接对象是心灵中的印象,而不是外在现实本身,无论《星空》中强烈的对比色还是旋转的笔触痕迹、无论是凸显的油画肌理还是简化式的图形符号,都是其对于星空中的印象或意象表现,而强调的是他情感的内容传递。

      

      图1 《星空》油画 1889年 梵高

      

      图2 《日出·印象》油画 1872年 莫奈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明直觉与感受、直觉与知觉的关系。总体来说感受与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是分别位于直觉之前与之后的心灵活动,直觉是介于感受与知觉之间的,它不依赖于两者,而是独立存在的心灵活动,也是所有心灵活动的基础。首先,感受与直觉是有明显差异的,因为感受是在直觉活动之前发生的,它是人们审美心理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感受本身是心灵无法认识的且无形式的物质,同时感受的结果所得到的是程式化的和被动化的内容,而并非是由心灵主动创造出的内容,所谓“内容”也可称为“材料”,意指“未经审美作用阐发的情感或印象”③。因此原创性和主动性就是直觉与感受最大的差异所在,直觉绝对不是被动的感受,它是一种心灵综合作用,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将感觉、印象、物质等感性材料统一起来的认识能力,并赋予了它们以形式,使之有了形象从而得到表现,只有通过直觉认识,客观的外部世界才能成为被心灵把握的感性认识对象。其次,直觉也不同于知觉,克罗齐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混淆直觉和知觉的关系。确切来说知觉是在直觉活动之后发生的,直觉是一种与个别的、个体的事物相关的知识,是直接面对具体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化的意象;而知觉是关于共相的,它注重的是诸个别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所产生的结果是概念与逻辑,克罗齐就是通过比较直觉与知觉的关系来强调直觉的非逻辑性、非概念性,同时也根据实例论证了知觉会根据所包含的逻辑和概念来理性判断心中意象所体现的真实度,因此直觉与知觉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图3 《乌云欲坠》布面油画 2002年 梁益君

      

      图4 《高原秋色》布面油画 2014年 梁益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