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科技创新与GIP函数的视角

作者简介:
贺正楚(1968- ),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曹德(1994- ),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曹虹剑(1974- ),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阳立高(1978- ),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吴艳(1986- ),湖北荆州人,长沙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原文出处:
科学决策

内容提要:

创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依靠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从制造业集聚的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由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转变机制。首先,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这有助于相关科技活动的发展;其次,中国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活动之间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创新系统;最后,由封闭走向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多要素共同决定中国的创新产出,决定中国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立。结合2002-2017年我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递归方法(recursive regression)对地理创新生产函数(Geographical Innovation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GIP函数)进一步扩展,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积极促进了企业R&D等科技活动;科技活动与制造业之间相互影响,但正反馈效果不明显;开放条件下相关科技活动和国际技术溢出、区域技术溢出等因素与创新产出是正相关的,而R&D人员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呈负相关,其效果还有待加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42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8)08-0021-24

       1 引言

       科学学奠基人J.D.Bernal在论述科学中心和世界技术中心时,提出了全球创新中心的概念。全球创新中心的历史起源于近代世界科学中心,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先后通过发生工业革命成为全球产业中心,有些还成为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甚至全球创新中心。从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因为发生了工业革命,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产业进入全球产业发展前列,产业产生出全球影响力,这个国家由于产业发展和产业发达继而演变为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甚至全球创新中心。所以,一个国家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首先要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通俗称为世界工厂),再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最后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即从全球制造业中心演进到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再进一步演进到全球创新中心。中国因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发达,也可以并且能够遵循上述创新中心的演化规律,先是在具备创新条件的制造业领域——全球制造业中心或者中国制造业全球产业中心,起步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制造业全球创新中心,然后再带领中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业自从2010年以来连续8年占据全世界第一位,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为25%,产业体量等于美德日三国制造业总量的总和,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称誉是名副其实的。不过,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和价值链长期处于中低端。中国制造业既要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产业体量大、产业体系全的优势,也要通过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全球产业创新链建设,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由于中国正在加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力度,为此,把握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制造业正在开展的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制造业领域建设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在已经具备较好基础的制造业领域,可以率先建设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即全球创新中心(贺正楚和潘红玉,2015)[1]。中国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产业创新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制造业的创新模式和创新载体都在转变,中国先进制造业也要及时跟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变化,一是创新模式方面,从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创新是完整的创新链,包括孵化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权交易、风险投资、市场中介等,以及完整的创新环境(包含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文化等)。二是创新载体方面,由单一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系统转变,创新载体正形成一个全球制造业创新系统,该系统成为具有跨界、集成和协同功能的新型创新载体。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科教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客观事实,导致中国东中西部科技发展难以实现同一水准,这放缓了中国制造业迈向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步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一,东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我国科学技术与教育资源的集中地。我国必须通过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影响全国各地走向科技创新道路,实现中国制造业由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强大的产品和技术基础,这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创造了条件。如今,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一大批“高、精、尖”产业开始迈向创新之路,中国制造业重生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从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转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如何由制造业集聚的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机制,然后,运用递归方法对Feldman和Floride(1994)[2]的地理创新生产函数进行扩展,分析中国制造业能否从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揭示中国制造业由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转变机制,分析中国制造业对我国相关科技活动的影响,以及我国相关科技活动和创新活动的产出对中国建设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影响。这对中国由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构建机制,具有实际价值,也还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依托制造业建设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参考价值。

       2 文献综述及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机制的形成

       现有文献对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能否转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作出了部分回答。比如,Audrestch和Feldman(1996)[3]通过实证研究了美国生产活动(制造业集聚)和创新活动(新产品集聚)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相关性显著,且创新活动在空间上更集聚。吴贵生等(2007)[4]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活动(如R&D活动、专利等)更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与国外的创新活动分布类似。魏守华等(2013)[5]运用递归方法扩展地理创新生产函数,并实证分析我国长三角地区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过程,结果表明长三角具备从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刘金山和曾晓文(2018)[6]以美国制造业为例,认为其区域分布具有产业集聚特征,并伴随着创新模式建设的日益完善,美国部分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形成开放的合作创新平台和先进技术服务中心。因此,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创新活动集聚之间是存在相关性和关联性,我国从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转型是具有可能性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