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区域产业集聚现象与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优化产业结构、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都十分重要。产业集聚问题自19世纪末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外部经济效应理论开始[1],在经历“工业区位论[2]、增长极理论[3]、竞争优势理论、新产业区位论”[4]等理论的发展后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工业部门[5],之后从产业集群成长问题[6]、产业集群演化机制[7]、融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的实证分析[8]等多方面对我国产业集聚问题进行了融合定性理论与定量实证的深入研究,大多借鉴产业集聚理论[9]。 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政策红利等多因素的驱动下,已成为区域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关键因素、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成为学院派和实践派关注的焦点。早期主要偏重于基于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定性分析,Geppert[10]、Bergman[11]、Kayikci[12]、李剑[13]等分别研究了德国、英国、奥地利和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对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开始从定量角度对物流产业集聚进行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的具有层级性的实证研究;葛金田、贾兴洪、武富庆[14-16]等基于省域微观视角对山东、河南和黑龙江的物流产业集聚情况进行研究;关秋燕、钟昌宝、龚新蜀[17-19]等从区域中观视角对我国东部地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产业集聚进行了测评和分析;钟祖昌、谢守红、赵宇[20-22]等从国家宏观视角对我国31个省份的物流产业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产业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有区位商、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23],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优缺点,而区位商是对物流产业集聚进行研究时最常用的方法。大部分学者在利用区位商时,只选取物流产值或从业人员单一指标进行分析,这样不但没有考虑不同区域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还忽略了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往往有失偏颇。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融合物流产值及物流从业人员两指标改进的区位商值法展开研究。物流是一个跨时空复杂的大系统,各种要素在区域内进行流动和传递,区域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更是通过物流功能来实现,物流产业具有空间经济关联效应,对物流产业集聚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空间区位因素。因此,本文将空间计量分析融入到物流产业集聚研究中,对其进行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 经济对物流产业集聚的效应机理 物流产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生存和发展是依附于经济社会中的其他产业,价值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中。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反馈机制(图1),物流产业集聚,相邻地区和企业由于产业关联效应、劳动力的空间区配导致的物流产出效率的提高和知识外溢导致较低的创新成本,进而提高生产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物流企业流入“贴近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24]。区域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物流活动贯穿于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是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纽带。区域经济影响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从示范带动效应、技术创新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协同效应等方面体现出来,空间溢出效应机理见图2。
图1 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因果反馈关系
图2 经济对物流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机理 1.1 窗口示范效应 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其中,规模较大、发展较好和实力较强的地区和企业会产生标杆效用,成为模仿和追逐的对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会为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企业提供先进的物流模式、物流理念、物流技术、管理经验等,从而促进落后地区学习和发展。 1.2 技术创新效应 经济发展好、物流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能提供推动物流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劳动和中间投入产品等创新要素,而落后地区则能以低成本获取这些创新要素,两类地区之间的频繁交流与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彼此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交易的风险。因此,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能提供有利于物流理念和技术创新溢出的环境,促使物流新理念、新技术向落后地区外溢和扩散。 1.3 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经济发达、物流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内,可实现基于整个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共建、物流资源共享、物流政策共商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低集聚区内的企业可享受到因规模扩大和资源共享带来的物流成本降低,因企业多样带来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和专业化,从而满足不同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会产生累积效应,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实现自身强化,促使集聚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