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互动视角下清末民初上海的动物保护活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辉,贵州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史、世界近现代史。贵州 贵阳 550025

原文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动物保护运动发源于19世纪初的英国,但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也均孕育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资源。鸦片战争后,英人将其国内动物保护运动的做法移植于上海租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既有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有互动和交流。进入20世纪后,一些先进的本土人士一方面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对西方动物保护运动也主动借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本土特色的动物保护活动逐渐在上海兴起。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8)08-071-076

      1822年英国议会通过《禁止残忍和不当对待牲畜法案》(又称《马丁法案》),这一事件被普遍视为现代动物保护运动的起源。自此之后,动物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项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事件。然而,历史学家对此关注却极少,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爵士所言:“历史学家几乎没有公正对待这场革命”。①这一点在国内学界也十分明显。②本文以全球史所倡导的跨文化互动理念为视角,将清末民初上海的动物保护活动置于中英两种文明碰撞和交流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一、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起

      基思·托马斯爵士曾坦承,18世纪以前在整个欧洲数英国人“残酷对待动物的名声最臭”。③当时英国不仅有各种各样非正式的折磨动物的方法,诸如斗牛、斗狗、斗鸡等,残忍的动物斗戏更是上至国王下至贩夫走卒的流行娱乐方式。然而,及至一百余年后,《马丁法案》的通过则宣告英国已经逐渐开始告别残酷对待动物的恶名,并由此走在了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前列。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不仅因为西方历史上一直有善待动物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与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的拓展以及英国社会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关。

      英国动物保护运动在19世纪初的兴起有着深厚的思想积淀。当今动物保护理论的先锋人物彼德·辛格教授将其追溯至犹太教—古希腊—基督教—启蒙运动这一思想脉络。④总体而言,在启蒙运动以前,西方思想中虽然也有毕达哥拉斯、普鲁塔克等认为不论是否对人类有不良影响,凡是残忍对待动物都是错误的之观点,但以《旧约》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出于人类中心主义为人类利益而考量的善待动物论则一直是主流。⑤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开始瓦解,动物也开始由低人一等的兽类而转向同门造物的伙伴及朋友。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启蒙运动的推进,人们的思想也似乎变得更加细腻、敏感。人们的同情心不仅开始施于奴隶、妇女、罪犯等之前视为“非人”或“半人”的群体,人类之外的动物也开始被投射更多的关怀和慈悲。

      基思·托马斯爵士将这种表现称为“新感性”。他认为,“这一切发生在1700年之前”,而到了18世纪,“感性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却似乎更加广泛地播撒开来,而且更加明确地得到当时宗教与哲学学说的支持”。⑥这种“新感性”之所以在18世纪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进入18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以及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动物之于人类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对于许多当时的中产阶层而言,动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由之前赖以谋生的工具而转化为家庭宠物。与此同时,尽管煤炭、蒸汽、水力等越来越多地代替了之前马、牛等所提供的动力来源,但在急速发展的城市里面,人类与动物的接触却也随处可见。这就使得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更多地出现在已经滋生出“新感性”的人们的视野里,因此也就愈发不可忍受。希尔达·基恩就指出,英国动物保护运动之所以发源于伦敦,原因就在于这个地方是当时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不仅汇聚了大量的各层人士,而且也有大量的牲畜与人为伍。新兴的中产阶层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更有可能目睹大量虐待动物的行为。而他们的所见、所感也对日后英国反虐待动物的做法和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⑦另一方面,18世纪末以来,随着废奴运动、刑罚改革运动、妇女权利运动等的兴起,奴隶、妇女、罪犯、精神病人等之前曾被视为“非人”或“半人”的人群逐渐被纳入道德关怀和保护的视野之内,顺此趋势,则移情圈的扩大最终也会将动物包容进来。这也就是为何许多动物保护运动的早期领导人同时也是其他人道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的原因。最典型的是威尔伯福斯,他不仅是废奴运动的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个热忱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并在日后英国动物保护运动的发起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18世纪末的英国在思想理论、经济条件、群众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掀起动物保护运动的条件,现代意义上的动物保护运动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英国应运而生。从19世纪初开始,动物保护主义者和关爱动物者屡次在议会提交议案,希望从立法层面禁止虐待动物。1800年,威廉·普尔特尼议员在下院提交了一个禁止斗牛的议案,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旨在保护动物的议案。⑧尽管该议案遭到了否决,但却首开在议会中针对动物而进行立法的先河。此后,尽管历经多次挫折,但在动物保护主义者的不断努力下,《马丁法案》最终于1822年获得通过成为正式法律。该法案保护的对象主要是马、牛、羊、驴等少数在城市中常见的牲畜,禁止的行为主要是任意、残酷地鞭打和驱使以及不良对待。⑨《马丁法案》虽然获得了通过,但如何执行却依然是一个难题。为保证法律的执行,1824年6月,马丁和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威尔伯福斯等在伦敦成立了“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简称SPCA)。⑩该组织为民间性质的公益自治团体,旨在监督伦敦和英国各地是否有违反法案的行为,并积极针对违法行为提起诉讼。该组织成立后在英国的中上阶层有广泛的影响,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授予SPCA皇家头衔,该组织遂称为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

      随着动物保护运动的发展,英人对于“残忍”和“虐待”的定义不断拓展,其所约束的行为逐渐扩大至边沁等功利主义者提出的所有“不必要的痛苦”。(11)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动物保护的对象不断扩大,被视为残忍而受到禁止的行为也日益广泛。家养动物、野生动物、实验动物等相继被纳入保护范围之内。斗狗、斗牛、斗鸡等动物斗戏被认为“血腥”而相继废止。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等环节也都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以免给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与此同时,随着专门的反虐待动物立法的出台以及RSPCA等具有半官方色彩的动物保护组织的出现,英国的动物保护行为逐渐超越个人和道德领域而成为一种具有政府和法律意义的国家行为,其权威性、组织性和强制性都非19世纪前所能比拟。在法律的执行方面,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主要处罚方式为罚金和监禁。RSPCA成立后积极充当了监督者和起诉者的角色。《泰晤士报》在当时曾报道过不少这样的案例。如1855年12月14日,《泰晤士报》就曾对一起RSPCA检查员指控的虐待动物案进行了详细报道。当时一名叫托马斯·怀特的屠夫因为被指控以残忍行为杀羊而被法庭处以3英镑2先令6便士的罚金或一个月的监禁。(12)在整个19世纪,该组织有关虐待动物的指控一直呈上升趋势。1830年至1839年,共有1357起案件。而在1890至1899年,这一数量已上升至71657起。仅以1896年为例,即有9325起案件被处以罚金,225起被处以监禁。(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