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18)04-0166-10 中國貨幣思想史,古薄今厚,到清末世紀之交,一場以貨幣本位制改革為中心的圜法大討論,構成了中國近代貨幣思想史上的一個大高潮。大討論是由現實的幣制危機引發的,而幣制危機的根源是財政危機。在積重難返的巨額國債對財政的壓力越來越大的同時,市場上的金貴銀賤、國際收支上的“海水倒灌”、銀債金還中隱含著的鎊虧損失,三者共同發力,進一步加劇了財政的壓力。大討論的後期,康有為提槍上陣,以主將的姿態參加了討論,其《金主幣救國議》一書,以其視野之寬闊、立論之高遠、考據之詳實、立場之明確、設計之精細,而成為此一大討論中最重要的著作。 一、金貴銀賤 清朝的死因,可以列一個長單子,被鴉片毒死的,被釐金抽死的,被洋炮轟死的,被洋債逼死的,被革命黨推翻的,被袁世凱竊去的,等等,在這個“等等”中,有一個重要而容易被輕視的因素——貨幣。晚清70年的歷史,先後相續被兩場貨幣危機所覆蓋,先是銀貴錢賤危機,後是金貴銀賤危機。兩次貨幣危機,對清王朝而言,哪一次都是致命的。 銀貴錢賤危機由英國人對中國的鴉片走私引發,鴉片戰爭以前從19世紀初就開始了,一直到六十年代隨著太平天國的滅亡而結束,延宕了半個多世紀,拖著清王朝走了一趟鬼門關。死裡逃生後,七十年代隨即迎來了第二次貨幣危機——金貴銀賤危機。兩次危機不但在時序上前後相銜,在邏輯上也存在著清晰的因果聯繫。世界白銀價格的下跌引發的“海水倒灌”,對沖掉了原來導致“銀貴”的市場力,從而一方面結束了銀貴錢賤危機,一方面啟動了金貴銀賤危機。 金貴銀賤,與世界金銀生產量的增減及金銀供求關係的變化相關聯,作為一個外生(exogenous)變量,是由世界市場湧進漫進中國市場的。一方面,世界白銀生產的持續開發以及北美洲新銀礦的發現,推動了世界白銀供應量的增加①;另一方面,世界各主要國家棄銀就金的幣制改革,導致了世界白銀需求量的大幅下降。兩個因素相互作用,推動著世界白銀供應的愈加過剩及其價格的不斷下跌。康有為在《金主幣救國議》中專列一表,陳述了自光緒三年(1877)至二十三年(1897)的二十年內,中國市場上的金銀比價由17換演至39換的數據,並且,“自此後比價四十餘換……以至於今,日昂一日,遂46換矣。”② 清末著名經濟學家陳熾更深入地分析了金貴銀賤由世界向中國漫延的傳導機理:“今日中國之銀何為而賤也?曰:以銀多故。中國之銀何為而多也?曰:歐亞各國歲以銀二千萬兩運入中國也。今日中國之金何為而貴也?曰:以金少故。中國之金何為而少也?曰:歐亞各國以得銀易金運歸其本國鑄錢也。”③ 中國貨幣體系以銀為主,面對銀價跌潮,中國人所受之害,最直觀的當然就是手裡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歐美與我商務交通,歲三萬萬兩,約折算凡六千萬鎊,是已歲虧三千餘萬兩矣。夫三千餘萬兩,為若干民膏乎?實當吾全國地稅矣!吾國金銀比價在20換內,然歲歲大虧如是,思之已令人心驚!”④若再跌更當如何,不難想像。這還僅是從國際商務往來的角度算賬,而金貴銀賤問題上最大的賬並不在貿易領域,而在財政領域,在外債問題上。 二、“匯率”損失 “昔中國閉關自守,天下一家,金銀之價雖有漲落,而此盈彼絀,要皆楚弓楚得。”⑤若無外債因素,金貴銀賤對中國未必是件壞事。甚至,它還會象今天的本幣貶值外幣升值的道理一樣,有利於促進出口遏制進口。⑥然而,清末中國的外債形勢是極為嚴峻的。晚清70年間,對外債務以加速度累積,及至清末,甲午之敗跟著一個庚子之敗,馬關之債又加上一個辛丑之債。《辛丑條約》的賠款額是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當時的中國人均一兩;賠款分39年償還,年息四厘,本息相加實際應付額翻一番還多,9.8億兩。更有甚者,條約規定中還把原定的白銀數額按當時的金銀比價折合成了外國貨幣,要求中國還款時用各債主國的貨幣來償還,而庚子賠款的債主國皆是金本位國,這意味著中國每年必須用黃金——更確切地說,用越來越賤的白銀到市場上去買越來越貴的黃金——來還債。若把銀價不斷下跌的因素考慮進來,將還債時的市場價與當初簽約時的市場價之差額一塊加上去,如光緒三十年(1904)十月外務部所奏陳,“則欠數必逐年遞增,算到三十九年之後,將又積成數萬萬之鉅款。”⑦如此一來,參與對中華民族剝削的,已不僅是14個債主國,而且還包括整個世界貨幣市場了。世界市場上金每貴一分,銀每賤一分,中國的膏血就流出一分。 除了這種“銀債金還”與銀價下跌兩個因素結合而成的損失,中國在償還外債中還有如“銀債轉金債”“鎊虧貼水”以及“借金還金”等其他一些因銀價下跌而遭受損失的情況。 “銀債轉金債”者,如《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本是以銀計,但為籌措賠款,卻又必須向歐美列強舉借金債,如此銀債便轉化成了金債。“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8)之間,又因對日賠款籌措無著,舉借三次大外債,即二十一年的俄法借款四萬萬法郎,後改為15800000英磅,同年的英德借款16000000英磅,和二十四年的英德續借款16000000英磅。”⑧總計因甲午戰爭所引發的黃金外債額是54,450,000英鎊。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