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39.45;TM-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8)18-0135-05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持续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能源互联网建设是能源转型改革的关键。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作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1]。2015年10月22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国家电网公司原董事长刘振亚在《人民日报》发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推动能源清洁绿色发展》一文,指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总体方向,描绘出未来世界能源发展之路[2]。 著名经济学家、未来学家Jeremy Rifkin在“The Third Indus trial Revolution”中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以电力系统为核心并与交通网络、天然气网络等其他系统紧密耦合,以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大型能源互联系统[3]。刘振亚进一步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质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传输清洁能源为主旨,全球范围内互联互通的坚强智能电网[4]。 能源互联网工程是电力行业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其大规模开展给电力工程审计工作带来挑战。一方面,原有电力工程审计需要面对电网建设规模激增引发的审计工作量的相应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能源互联网工程相关研究开发、交流合作、业务扩展项目全面开展,原有电力工程审计需要在电网基建、改造工程审计基础上,增加《大电网实时抗差状态估计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软硬件资源池推广应用实施》等信息化项目、《充换电设施电源线工程》等专项工程、《充电设备技术改造》等营销投入项目审计,主动适应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业务及新的审计要求,不断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能源互联网工程审计需要避免出现队伍分散、专业单一、人员僵化等组织机制方面的问题,防止出现审计流程不优化、作业标准不统一、管控指标不量化等审计作业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服务企业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二、风险导向工程审计策略 风险导向工程审计策略,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以防范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审计中,建立优化组织机制(Organization)、完善流程建设(Proces ses)、统一作业标准(Standardization)、设定指标管控(Quota)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贯穿风险识别、内控测试、风险治理、风险预控等各环节的完整审计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风险导向工程审计策略 (一)优化组织机制 通过五个“一体化管理”机制,六大专业融合模式,两类人员交流渠道,四种人才培养方式,对工程审计组织机制进行优化。 1.队伍集约机制。吸收基层单位专业人员纳入上级单位审计机构,实行五个“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审计工作一体化部署、审计人力资源一体化配置、审计项目一体化实施、审计质量一体化管控、审计人员绩效一体化考核,强化“上审下”审计机制,增强审计独立性。有效改善工程审计力量在工程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之间的合理分配,促进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2.专业融合模式。改善工程审计人员专业配置,除电力工程财务、技术经济专业外,补充吸收电网工程管理、营销项目管理、运维管理、法律管理等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全面覆盖能源互联网工程审计需求,逐步摆脱工程审计项目开展以工程造价为主的局面,为企业统筹安排工程审计项目、防范经营风险和提高企业效益奠定人才基础。 3.人员交流渠道。动态调整审计项目岗位、审计工作岗位,提升审计队伍履职能力。针对能源互联网工程审计要求,完善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细化、丰富3大类8小类考核标准,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安排后续审计项目中的岗位分工。加快人才流动,优化人才引进、选拔、推介和职务晋升机制,促进审计人员水平的快速提升。 4.人才培养方式。针对审计人员特点和审计队伍现状,采取专业研讨、脱产培训、以师带徒、以审代培四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分类别、重实效的人才培养。先后开展华北区域电网工程审计研讨、组织参加行业级专家人才相关培训、进行审计现场演示培训,促进个人发展与专业水平提升。保障工程审计人员获评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称号、专业高级职称、注册类执业资格证书等。 (二)固化审计流程 按照“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要求,对能源互联网工程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形成核心流程、管控流程、支持流程三类流程(流程的部分图示见图2、图3、图4),编制审计流程手册,将制度嵌入流程和重点环节,从而保证审计项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