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8)04-0102-07 网络字幕组,是指为海外影音文化作品配上本国语言字幕并无偿发表于国内资源分享网站的社团群体。作为年轻的知识群体,网络字幕组成员在互联网构建了一个个以共同爱好为纽带,并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维系群体良性且有序发展的、借以与主流社会相区隔的自发性青年亚文化社群。 笔者将有代表性的13个字幕组①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我国网络字幕组与相关论坛、网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登录网络字幕组社群的日常活动空间——网站和论坛,去观察他们在网上的留言、讨论、调查、预告等活动内容,能得到较为具体、客观的认知。为弥补参与考察的不足,笔者与13个字幕组中的14名成员分别进行了1~4次不等、每次不少于半个小时的深度面访,并与其中的一些人保持联络至今。另外,笔者设计发放了一份与本研究相关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7份②。本文涉及的深访对象与问卷填答者在字幕组中有着不同的分工与层级,他们不仅见证了网络字幕组的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参与网络字幕组的文化建构,故其给予的资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一、实力差距与准入机制 一般来说,不管申请者申请加入哪个字幕组,除了认可字幕组无偿劳动的工作,具备热情负责、吃苦耐劳的内显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技术能力。虽然很多字幕组在招募中不会设定非常具体的准入门槛,只是简略要求应征者需具备一定的听译能力且会使用一些软件,但对于想加入字幕组的年轻人而言,即便对某部剧集怀有满腔热忱,愿意无偿劳动,也必须通过严格的入组资格审核。换言之,任何想要进入字幕组的申请者,必须提供能被这个社会认可的有效的人才资本,即教育资本(学历证书、语言等级证书)和技术资本(规格化的网络使用技巧与网络接入环境)。比如R字幕组在招募帖中曾经贴出了一个简历范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字幕组对英语能力和技术使用的要求。 “英语能力:专业八级 固定上网时间(周几&时间段):周一~周五下午 网络状况:电信ADSL下载速度最大756KB 电脑系统:WIN 7 目前使用的播放器:系统自带Media Player,默认播放器是QQ影音 职业:外企职工” ——来自R字幕组招募帖 问:“您加入的字幕组有测试吗?是怎样的测试?” 答:“要加入字幕组,是肯定有测试的,我加入时就有时间轴双语测试,通过了才能加入。” ——S字幕组Liu(本科,做时间轴) “加入测试:笔试——翻译一些文稿,询问个人情况(对动漫的爱好、在线时间、是否长期工作等)。听力:听写一个5分钟左右的日语音频,写出日文原文及中文翻译。” ——问卷填答者28(硕士,字幕翻译) “我进组的时候,组长找了一段5分钟的美剧让我试翻,其实就是为了看我的英语水平及中文语感如何,笔译其实比较简单,看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就可以了,最难的是听译,要能正确听出内容,并能写下正确的句子,还能正确理解句子的人其实不多。” ——R字幕组Deng(硕士,资深翻译) “先提交申请,然后等待测试,其实我过了日语二级,觉得做翻译肯定可以,但是测试我居然没过,好伤心,但是我技术还行,所以后来又参加了打轴测试,测试过了之后就进了新人组。但也并没有让我直接开始做剧,而是给了我很多学习资料,要我好好学习,在我完成了3次练习之后,大概前后经历了三个月,我才开始正式打轴。” ——Z字幕组Yuan(本科,做时间轴) 虽然各大字幕组对具体的相关资历证书并不十分看重,但应征者能否通过考核或是否具有培养前途,与其自身获得的语言证书与计算机证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笔者收到的87份开放式问卷中,有53人拥有证明自己语言能力的英语或日语等级证书,有27人拥有计算机二级或是三级证书;笔者深度访谈的14名字幕组成员全部拥有能证明自己语言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资格证书。这说明,网络字幕组成员都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语言能力和技术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让网络字幕组成为了语言精英、技术精英的聚居地。 宏观来看,网络字幕组的出现结合了群体智慧与个体实力,由于制作成品的种种环节中涉及的技术层面较多,且语言能力并非人人都拥有,因而加入字幕组需要以技术与语言能力作为敲门砖,倘若新入组的成员达不到团队要求的标准,就需要配合团队进行实习训练。H字幕组Feng(本科,字幕翻译)告诉笔者,她在加入字幕组时,就经历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接受过翻译训练。R字幕组Deng说,加入R字幕组的翻译新人会有老师进行—对一教学,不仅要接受测试,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翻译量,经组里有资历的“老人”推荐,才能转成正式翻译。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申请者往往会在“自我审查”之后,确保能力达标才敢提交申请,特别是在对一些大型的较有名气的字幕组提交申请时,自我审查机制显得尤为突出。这种自我审查中除了对字幕组文化精神的认同、对休闲时间无偿占用的认可之外,更多的是对于自身能力是否胜任的自我审查,而这种审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网络字幕组群体教育优势所能带来的文化资本的增量效应,对于翻译实力和技术能力的推崇也获得了内部成员对其合法性的共同认可。个人文化能力成为了一种“资历符号”,区分了“圈内人”与“圈外人”,有效构成了明显的群体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