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是每一个人诞生和成长的主要场域,家庭教育是个体发展的源头之水,更是制度化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形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国家整体的教育体系。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自创立以来其理论框架与具体内容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已经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为了使人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教育理论需要根据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嬗变做出相应的调整。 后喻文化与文化反哺 (一)后喻文化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一书中提出当下的文化按照其传播方向可以被划分为三种:一种是“前喻文化”,其特点是“未来重复过去”,这种文化由长辈向晚辈传授,它们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崇古论”的基调,其涵摄的历史观要么认为世界历史是循环往复的,要么认为世界历史是从原初的顶点向下堕落的,过去的永远比未来的好,传统与习俗的价值是不可置疑的,过去的权威必须被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最传统、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的一种文化类型和传播方式。第二种被称为“并喻文化”,其特点是“现在是未来的指导”,文化在同辈群体之间交换传递。虽然在同辈群体之间交流的文化有的时候尚属边缘,比如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自由恋爱、女子学堂,还有改革开放初期的牛仔裤,但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成年人的恐慌,特别是那些固守传统的老派人物,他们认为“孩子毕竟得大体与我们相似”,但事实上“年轻人正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变成陌生人,聚集在街角的青少年就像入侵军队的先锋那样可怕”①。面对这样的文化,老一代的人物只能安慰自己说,“他们还年轻,还不成熟。他们会学会的,他们会长大的”。但这种自我安慰只是一种徒劳的努力,历史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随后兴起的“后喻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彻底而有力的挑战,它用来形容这样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知识的权威被年轻一代从长辈手里夺取,年长者的权威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弥漫的“老龄歧视”:年长者再也不是智慧的象征,他们被贴上了“无知”“思维迟缓”“跟不上时代”的标签。 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科技大发展使得人们普遍相信了“明天会更好”这一假设性的观点:未来比过去要更加幸福和美好,而代表着未来的是年轻人而非他们的父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则推动了“后喻文化”的迅速成长,这是时代的巨变,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莱布尼茨们耗时千年所结成的智慧之果被当代的一个大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内就掌握了。此外,科技更新换代的速率更是以指数级别在增长,以人工智能为例,2016年在浙江义乌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只不过是被偶尔提及的、甚至受到质疑的前卫概念,而到了2017年,“人工智能”则成为所有互联网巨头都愿意大力投资的项目;在生活方式上,共享经济从概念到应用再到普及也不过是近三年内发生的事。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各种新观念、新思潮、新知识、新器物、新生活方式的更新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年轻人以其优越的前瞻性和吸收力越来越成为能够引领其长辈的人。 (二)家庭文化反哺的现象与问题 “后喻文化”本身内含着“文化反哺”之义,所谓“文化反哺”指的是年轻一代在文化上指导年长的一代,由于家庭是不同代际人群进行交流的天然场所,故而“文化反哺”现象总是容易出现在家庭当中。在当代家庭中,亲子两代人都认同“文化反哺”现象的存在,而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时代并不存在。流行的时尚和器物、电子计算机、高科技知识、文化思潮、饮食、衣着、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消费观、人生观、休闲与社交……家庭中的“文化反哺”是全方位的,它既涉及描述性内容,也涉及规定性内容——即涉及事物的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但总的来说后者比前者对父辈的影响要小一些。而最能够体现年轻人话语权的内容“突出表现在对新器物的使用和对新潮流的了解上,在这方面父母对来自孩子的指点的接受几乎是无条件的”②。而这种无条件的接受仅限于亲子之间,其他年轻人的建议对上一代的人而言并没有那么容易接受。来自子代的“文化反哺”提高了子代在家庭中的地位,改变了原有的亲子关系模式,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影响到亲子间的感情,同时长辈们也受惠于此,他们了解到许多原先陌生的知识,开阔了眼界,甚至提升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总的来说,家庭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是有益的,它既顺应了时代文化变迁的要求,也帮助了年长的一辈。 但问题在于,现实家庭中的“文化反哺”过程并不完全是顺畅的、令人愉悦的,其效果也不如上述研究的结论那样美好,有时候亲子间的“文化代沟”以及子女“文化反哺”的意图反而会造成家庭亲子冲突。在国内某著名网络论坛上,一位少女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文化隔阂和情感冲突: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吃店,十分辛苦,虽然赚得不算太多但也能保证一家人衣食无忧。而这位少女却很苦恼,一方面,她认为自己的父母除了开小吃店之外什么都不会,既不会使用二维码来收付款,也谈不上利用网络平台扩大经营或者紧跟潮流更新菜品,父母二人对所有超出他们已有经验的事物都抱有抵触心态,这使得小吃店的生意一直马马虎虎。另一方面,父母二人对当下流行的饮食、服饰、娱乐项目全都一窍不通,在不开门营业的日子里就与亲戚打麻将消遣,即使少女想要带着父母去“见世面”,父母二人也不愿意配合。少女认为自己的父母非常“土气”,她也坦白承认了对父母的“嫌弃”之情,同时又为“嫌弃”父母感到羞愧,她总是和父母吵架,甚至不愿意回家。针对这一描述,论坛里的回复大致有两种,有一些人谴责少女是“白眼狼”,另一些人则对少女产生了同情及共鸣——青少年们普遍为亲子之间存在的代沟感到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