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把孩子当孩子,英国家庭的独立性培养建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亲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别只把孩子当作被保护的对象

      有一次我们带着奥利和查理去英国园艺中心玩,看到一位艺术家老奶奶正在制作铜像。老奶奶热情地给我们讲解制作的工艺技术。结束时,老奶奶问在一旁打闹嬉戏的4岁双胞胎:“孩子们,我刚才讲的你们都听到了吗?”见奥利和查理摇头,老奶奶又用简单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起这个铜像的由来,并问了他们一些简单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件事虽小,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带奥利和查理购物,付款时,奥利和查理都会向收银员展示他们的玩具,大多数情况下,店员也会兴致勃勃地回应他们。在英国,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友好地回应孩子,但很多时候,孩子是被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对待的。这样奥利和查理在陌生环境中,总是很大方地表现自己。

      别只把孩子当作孩子

      英国人培养孩子独立性分四个阶梯: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对生活的管理能力;独立人格建立;建立主观能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让孩子更独立,要从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思想和见解的大人开始。

      西方的孩子较为独立,不但生活能力强,而且从小就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大人交流。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西方人”并不把孩子那么当孩子。从社会到家庭,孩子受到各方面的激发与锻炼,从而相对有主见,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别为孩子做得太多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要么是怕孩子累着,要么就是嫌孩子做事太慢或者是做得不好,总是喜欢包揽。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自己做,全部通通代办。

      问题是你把孩子当成弱小、没有能力的对象,却忽略了孩子独立人格的成长。当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喜欢尝试做更多事情时,家长却不给机会,孩子的生活能力没有被培养起来不说,“自我意识以及独立人格”的建立也将会受到影响。一个缺乏自我意识、不自信的孩子,独立能力从何谈起!

      别总帮助孩子做选择

      一次好友来访,她看到4岁的奥利和查理到衣柜里选择当天穿的衣服,感到很惊讶。她每个夏天会带着中国孩子到英国参加夏令营,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孩子大事小事都要问老师,缺乏选择决策能力。她认为这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给孩子任何选择权密切相关。

      孩子虽然小,但也是独立个体,他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和父母想的一样。不断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就是在慢慢摧毁孩子的自主意识,最后变得不会选择、没有主见。所以平时不要总为孩子做选择,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你会发现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有时还会为大人提建议。

      别认为家里的事情与孩子无关

      这一点在中国的家庭真是太普遍了,孩子的任务只有两个,玩和学习。这在无形中把生活与孩子分离。即便我在国外生活了15年,还是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一次带着奥利和查理与奶奶爷爷露营。到了露营地,我们要搭建帐篷,我马上分配任务,说我带奥利和查理去玩攀爬设施,没有孩子捣乱,你们把帐篷搭起来。奶奶却不同意:“让孩子更多参与大人的活动,他们会成长得更快,也会更有担当。”结果奥利和查理被分配任务扶杆子,而事实证明他们干得很起劲,也观察了如何搭建帐篷,不但学习了生活技能,还体会到自己的担当。有担当和责任感不也是独立能力的表现吗?所以平时尽量让孩子参与到大人所做的事情中来,养成的独立人格远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别认为不用孩子了解你

      在家庭生活中,恐怕很少会有家长问自己:你的孩子了解你吗?我们总是觉得把他们照顾好就行了,我们知道孩子的喜好、特长、困难等,可真正有“让孩子了解大人”思路的家长恐怕并不多。原因是我们觉得很多问题或者难处,孩子不一定理解,没必要跟他们说。

      但在英国,早期教育很重视培养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包括人文以及生活环境。了解人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家人。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情绪,不但帮助孩子学习情绪,同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只有孩子了解周围的人和事,他才有可能去发挥能动性,影响别人。

      别让孩子没有发言权

      家里的事情大人说了算,孩子没有任何发言权,这一点在中国很常见。要知道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家长忽略孩子的意见,其实就是觉得孩子太小,他们的意见不具影响力。

      不给孩子机会甚至是剥夺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这让孩子的独立思考以及表达见解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在无形中被摧毁了。所以在家庭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便他们的见解有时幼稚、不合实际,但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力以及表达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