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要上小学了

作 者:
李凌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托幼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进入大班,关于上小学的话题就开始多起来,家里大人讲,幼儿园老师说。相应的,皮皮听得也越来越多。虽然对他而言,可能依然是懵懵懂懂,未尝理解得那么真切,但是相信他已经能够感受到“小学”“小学生”“上课”——这些遥不可及的概念。其实,在幼儿园升班的过程中,皮皮已有过类似的经历,尤其是小班升中班时,皮皮首次感受到换教室、换楼层的新鲜,每天回来后,他总跟我们兴奋地讲个不停。不过,那时皮皮仅能从大人们的话中,零星获得一点关于角色变迁的理解——“你现在可是一名中班生了。”“你是大宝宝了,不能再淘气、哭鼻子、不听话!”

      一转眼,又到了毕业季。周六是小学校园开放日,一大早还不到六点半,皮皮便自己醒了,主动穿好衣服,还叫着:“爸爸妈妈,快点起床,今天校园开放日,不要迟到……”平时,他可不是这样的,周末起床总要三催四请,往往要磨到九点多,而且还要撒娇让妈妈给他穿衣服……这回还不是正式上学,只是去参观,但皮皮已激动难耐,十分积极主动。看来,孩子的长大就在一朝一夕之间。

      到现场后,大家先在操场上排队等候。皮皮发现自己的同班小朋友也差不多都来了,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对他们而言,好像是一种大发现,“啊,你也来了。”“啊,还有阳阳。”本来一直由家长们各自牵着的宝宝们一下子聚到一起欢闹起来。我在旁边看着孩子们相互做鬼脸、摆造型,这大约是他们最亲密的打招呼方式。除此之外,他们一起对这个新地方进行了观察,皮皮:“你们看见了吗!那边门口的两个小学生,他们真高啊。”说这话时,还夸张地用手比画,其他小朋友也附和:“是啊,真的好高啊!”“他们可能十岁了吧!”“还戴着红领巾呢!”看来,他们看待大孩子的角度是一致的——充满了羡慕、佩服、向往。应该说,他们对大孩子的惊叹,隐约便是对未来自己的一种期待吧。

      相较于对小学和高年级的羡慕和憧憬,即将大班毕业的皮皮,对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们则已是一种过来人的心态——爱护、指导、帮助。有一次,皮皮值日当小志愿者,引导一个小朋友洗手、擦手,把小朋友送到教室门口——全程还有交流,俨然已很娴熟。但听妈妈说,第一次当志愿者时,皮皮也曾羞于“张口”“出手”。这便是成长吧,一方面总是望着比自己大的孩子,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比自己小的孩子。后者是自己曾经的影子,前者则是想象中的自己。他们正是在这一前一后的自我观察里,慢慢地——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长大了。

      一年一度,又一批宝宝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要从幼儿园入小学。其实,变化一直有,比如当年从散养入托或者入园,之后一级一级地升班,甚至可能中间换老师、换班级、换学校,每次都有新体验,也都会有新挑战。但幼升小,从作息到学业,都会面临更大的转折,宝爸宝妈和宝宝(甚至还有祖辈)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先从宝宝看,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特点会决定他们适应性的强弱。有些宝宝适应性超强,对于新环境以及新环境中的一切新事物、新要求都能更快地接受、把握、调整到位,他们更少拘束,更多探索,也会更快地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所以更可能身心放松、快快乐乐。还有些宝宝适应性就没那么强,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都比较敏感,并保持谨慎,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冷眼旁观,看似局外人,其实从身到心都在激烈反应:这个老师喜不喜欢我?那个小朋友是不是友善?这个该不该动?那个能不能拿?……不过,这些差异很大一部分是由孩子的先天心理行为特点造成的,无所谓好坏,爸妈需要接受,也有不同的引导任务。

      对于适应性强的孩子,爸妈不用担心他们有什么融入困难,但得在做规矩、划界限和安全意识上下功夫,因为孩子可能太不分你我冒犯别人,或者没轻没重伤到自己。而对于适应性较弱的孩子,他们的谨慎小心、思量判断会让他们远离很多麻烦,只是也会羁绊他们向外拓展、表现自我、消除紧张的步调。不过,也只是慢些,爸妈需要更耐心地陪伴,分享他们在新环境中敏锐捕捉到的诸多信息和他们对这些信息的内心解读和演绎。另外,对于适应性较弱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尽可能地让孩子更早一点熟悉环境,或者有熟悉的朋友做伴,其实也是在熟悉和不熟悉之间架设起更顺畅的桥梁。就近入学的好处这时候就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建立新关系,比如邀请班级里比较活跃主动的孩子或者和自家孩子比较投合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或者一起出去玩,哪怕一两个比较亲近的好朋友,也会是孩子在新环境中不安时的心理倚靠。

      如此看来,了解并接纳孩子的适应模式,然后以此为基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其实是对家长的提示和考验。

      当然,还有一大考验来自学业。进入小学,学业要求日益清晰,学业任务也逐渐突出,学业规定相对整齐划一,可每个孩子的习惯、兴趣、能力、基础却有差异,有时就会产生矛盾。比较的压力也步步紧逼,“别人家的孩子”日渐成为眼里心底的羡慕嫉妒恨,再回看自己的孩子就只剩“恨”了——恨铁不成钢。“不提作业父(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是在许多家庭不断上演的“悲喜剧”。但这些也并非是破不了的“魔咒”,关键还是得家长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好心态,并非一味顺其自然就好,因为孩子小还是需要引导和支撑,太放任可能让他脱离大家的步调,也不完全有利于他的能力和信心发展。毕竟孩子还是需要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自己的价值。所以“平衡”最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