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成/专家支持 作为父母,我们不但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通过陪伴和爱,培养亲子之间健康的依恋关系,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情感抚养”。依恋关系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根心理脐带,不管多顽劣的孩子,都会重视他所尊重和爱的人的意见,因为他在乎,这就是依恋的力量。 如果父母的情感抚养不到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他足够的陪伴和爱,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养成。现在,我们就和您一起来看看,那些父母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1 忽视敷衍 现象:妈妈正在厨房炒菜,孩子突然跑过来,喊:“妈妈,妈妈!我的蚕宝宝死了!”妈妈嘴里答应:“哦。”眼睛仍然盯着锅,手里不停翻动着锅铲。孩子又跑到书房找爸爸,喊:“爸爸,我的蚕宝宝死了,怎么办?”爸爸正在用手机看新闻,闻言下意识地将身子扭到另一边,用胳膊推挡孩子,以免打扰到他。 结果:当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时,父母忽视或者敷衍孩子,不管妈妈(爸爸)嘴里怎么说“我爱你”,孩子一定能感觉妈妈(爸爸)拒绝和他交流。孩子爱父母,要远远胜于父母爱孩子。因为父母没了孩子,只要有生育能力,还可以生二胎;但是孩子没了父母,就活不成。所以,孩子非常在意爸爸妈妈的态度,最怕给他们添负担、成为累赘。孩子对父母说的话,一定是他认为不说不行了才去说的;孩子对父母的许多要求,多数情况下是离开他们就办不成,是最需要父母支持的时候。 当孩子被爸爸妈妈忽视敷衍时,孩子被拒绝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的内心逻辑语言是这样的:妈妈(爸爸)都不在意我,谁还会在意我呢?妈妈(爸爸)都不帮助我,谁还会帮助我呢?孩子会对父母心灰意冷,敌对防御。再加上孩子平时遭受到的伤害,特别容易形成这样的认知:世界上没有人会在意我,没有爱,没有好人,我需要提防。导致资格感低下,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往往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建议: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认真负责、倾情关注、全心陪伴,建立“孩子是自己最为宝贵的财富”这一信念。当孩子叫“妈妈”时,不管妈妈在做什么,一定要蹲下来握住孩子的手,温柔地问:“宝贝儿,怎么了?宝贝儿,有事吗?想跟妈妈说什么呢?”哪怕妈妈正炒着菜,也要及时去倾听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父母的积极关注能够直接给孩子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爸爸妈妈这样在意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重要,我一定十分重要!这个世界太美好了,因为我是可爱的、有爱的! 2 猛泼冷水 现象:孩子升学后不适应,出现了学习压力后向爸爸倾诉:“爸爸,这么多门功课,压力山大啊!”爸爸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啊?大家都这样,为什么就你觉得压力大,说明你还是不行啊。” 孩子高兴地对妈妈说:“今天语文课,我朗读得很好,老师表扬我了!”妈妈泼冷水:“这算什么啊!还值得说。” 结果:泼冷水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面对孩子的负性事件时,忽略孩子的消极体验。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或支持,不仅没有得到,自己的感受反而被否定了,撞上一面软墙。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心里的门关闭,拒绝和父母沟通。因为他知道,和父母沟通,根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希望父母关注到自己的进步或者成功的时候,父母不以为然,这种态度会直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进而容易出现消极的心态,不再努力学习了。 建议:关注孩子希望关注的结果。比如,当孩子有压力时,爸爸可以这样回应孩子:“是呀,同时学习这么多功课,可真不容易啊。比爸爸上学那时候可辛苦多了!咱们一起分析一下可能遇到的困难,看看爸爸能帮助你做些什么?”而对于孩子成功的经历,一定要立即给予积极回应:“哇,你都被老师表扬了,太厉害了!什么时候给妈妈露两手!咱们家也有朗读者啦!”孩子高兴时,你为他高兴;孩子难过时,你为他难过,孩子就会觉得你们是在一起的,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 3 过度安慰 现象:孩子在小区里蹦蹦跳跳,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妈妈大惊失色,飞奔而来:“哎呀!宝贝儿怎么啦?摔疼了吗?哎哟,你看看,都蹭破皮出血了!这地砖铺得不平,害得我家孩子摔跤!都怪那些工人,连个地都不能铺平!”妈妈一边说,一边用脚狠狠地踹地:“让你不平!让你不平!” 幼儿园里,小明和宁宁因为都想玩儿秋千起了争执,小明推了宁宁一下。宁宁爸爸闻声跑过来,一把将宁宁拉到自己身后,指着小明吼道:“你这个小孩儿怎么回事?怎么还打人啊?你爸妈是怎么教你的?” 结果:当孩子受到挫折或伤害时,父母恨不得立即把孩子揣到自己温暖的怀里,替孩子攻击导致伤害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替孩子安抚本来不算什么的挫折感。 但是,过度安慰会把问题、困难或者挫折放大,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让孩子养成外控型人格。外控型人格的特点是常将成功归因于幸运,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外控型人格的核心特征是依赖,因为他认为决定性的力量不在自身,而在外部,所以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自己行动的选择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别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