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得见孩子的“内需”吗?

作 者:
李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妇女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特别拧,特别叛逆,有治吗?其实你无需找什么灵丹妙药,你只要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适当回应,许多问题就都不成问题了。

      一说“叛逆”,很多家长都头痛不已,最烦孩子顶嘴、翻天、不省心,每到无计可施时,都想从我这找些“速效救心丸”来“治治”孩子。

      其实,教育这件事,从来没有万能灵药或者武林秘籍。所有“养成系”的问题都要用“养成系”的方式解决,只要家长自己先学会放松,让内心柔软起来,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清情形,你的身上就藏着你所需要的所有“药”。

      叛逆是个什么鬼?

      叛逆是青春期的专利吗?非也。

      我的儿子果果,今年快六岁了。从两三岁起,就已经各种叛逆了,一言不合满地打滚,一不如意随时哭闹……我的内心曾非常焦虑,无数的纠结长满了我的眉头。万般愁闷后,我走上了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正面管教”到“蒙台梭利”……

      渐渐地我发现,各种方法的背后,是惊人一致的理念。如果你把这一切只当“工具”用,只能发现“工具”不管用,自己“白学了”。但如果通过学习技巧,领会理念,让自己的心柔软下来,你会明白发生了什么,并真正“看见”孩子,把他当作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去看待。

      其实,你对待孩子叛逆的方式,也定义了孩子眼中的自己。而所谓叛逆,在发展心理学来看,只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还有个名字叫“自我意识崛起”,渴望独立,是值得恭喜的事。而且,每个孩子都会有三个心理叛逆期。

      第一个是婴儿叛逆期,发生在孩子两三岁,老外喜欢说“Terrible 2” “Horrible 3”(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这个阶段孩子就喜欢说“不”,他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意见,自然拳打脚踢、哭闹不止、撒泼打滚。家长只要温和理解并设定界限,耐心陪伴,这些暴躁、暴力就会逐渐消失。

      让更多家长可能忽略的是儿童叛逆期。7岁~9岁,孩子的社交开始充分发展,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了,喜欢自己做主,极力挣脱父母的控制,于是好像变得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这时,父母适当放权,让孩子自主选择,孩子会感到被尊重和肯定。

      第三个才是众所周知的青春叛逆期,从12岁~18岁,孩子非常容易受同龄同伴影响,做出挑战父母权威的事,不管孩子做出多么出格的事,都是想告诉世界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立宣言”。

      在《朗读者》节目中,作家麦家说,儿子从14岁开始关上家里他自己房间的门,一关就是三年,不和他做任何沟通。这个阶段家长能做的,只有调整个人心态,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体谅,孩子越是激烈,你越要耐心……

      当你了解了这一切,换个角度再看叛逆,不再企图控制,叛逆可能就不算个事儿,甚至,你可以欣赏叛逆。放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叛逆只是暂时的,而孩子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挣扎与痛苦,才会慢慢变成心智成熟的大人。也许,孩子的“叛逆”不会瞬间消失,但当你读懂了孩子,孩子也会变得更懂你。

      看懂叛逆背后的需求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可以说是与孩子联结的第一步。比如,儿子爱玩电子产品,其实他是喜欢有掌控感。于是,我把他的电子游戏“下载”(搬)到了现实生活中。

      据我观察,有一阵他痴迷玩的小黄人游戏,有各种机关,推、走、过机关等,我就把家里的沙发,用各种靠垫、椅子和书也设置成各种机关,告诉他哪些可以升降、哪里可以钻过。果果跟我玩得特别尽兴,当他在现实中能充分享受游戏的快感和掌控感时,电子游戏相应地就没那么大诱惑了。

      但要注意,我们别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比如,他说我要玩30分钟,你非说不行,只能玩10分钟。要和孩子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当你看见他的内心需求,并满足了他之后,孩子很容易就会配合你。

      与此同时,就玩电子产品而言,大人在家中的示范也很重要。如果我们一回家就手机不离手,不停刷朋友圈,孩子也会觉得“为什么你能看我就不能看”,产生不公平感。

      所以后来,我们家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进家门后,所有人的手机都放在固定地方。陪果果玩的时候,就只专心陪伴。有紧急来电,我们也会先跟他报告,“果果,现在妈妈有重要的事情,要去接个电话。”别嫌麻烦,孩子就从这短短一句话中得到了尊重。

      当然,在与孩子联结之前,先要与自己联结。当你都身心疲惫、焦躁不堪时,根本不能平静,又怎能把平静传递给孩子?我们永远都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无论生活有多忙碌,记得经常问问自己的身体还好吗?心里还愉快吗?好好爱自己,真可以算是为人父母的第一条自我修养了。

      有一次,果果为了一件小事,哭了二三十分钟不带停的。那时候,我也明白要接纳孩子的哭,但那天我真的特别疲惫,只想睡觉,他又一直闹,不断挑战我的神经,我内心的怒火一下子烧了起来。事后我反思,是我把自己忽略了,在没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我怎么能照顾好孩子呢?

      那以后,不管我每周的工作有多忙,我都坚持健身、做瑜伽,跟自己的身体联结。我也会每天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只是发呆,做做冥想,跟自己的心说说话。

      结果是,我的情绪好了,再去看他,即使他多么能闹,都成了一种笑话。有时候他哭完了,我会跟他说:“果果,你今天怎么哭啦?”他会说:“妈妈我也知道……可是我控制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