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溶液pH计算模型  

作 者:
张婧 

作者简介:
张婧,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四川 德阳 618300)。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论坛

内容提要:

有关溶液pH计算是提高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归纳统摄思维能力,提高学科素养的一个很好的素材。结合化学教学实践,探讨酸、碱溶液稀释和混合时pH计算方法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步骤推出合理的结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期刊代号:G37
分类名称:中学化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关溶液pH计算是提高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归纳统摄思维能力,提高学科素养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从学情分析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与pH间换算以及常规条件下求体积比关系还是比较容易把握,但也会出现几个难点:①在概念理解上,把握不好溶液中的[或]与水电离出的[或]间的区别及联系;②在审题析题方面,对已知(或pH)条件下,计算碱液加水稀释或两种碱液混合后溶液中(或pH)的命题形式常常犯机械性思维错误;③在综合应用方面,特别是对涉及溶液间反应题型,面对不同的设问方式,不知从何处入手建立合理的关系式来解决问题。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我设定了两级目标:较低目标是让学生掌握pH计算常用技能,较高目标是让学生主动地探求规律,学会建立解题模式。基于此,在教学策略上我采取了“归类突破法”,学法训练上凸显“反思法”,课堂形式上采用了先介绍数学基础,然后放手让学生练习、展示,共同探究,一起寻找解题钥匙的活动型教学模式,以此最大化刺激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本节教材,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类六模型”,并竭力强化“一个意识”——即“对谁列式”的意识,以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新课进行的前一天,我将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并尝试解决例题1及变异题1,但新课实施时的检测反馈(两个学生上台板书演示)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进入新课时,我将例题及变异题再做了调整,共换了三个例题、两个变异题。在知识选点上,我尽量不增加新的信息量,而是主要侧重于转换设问角度,让学生去发现“模型”,探究规律,以达到使学生学习从变异中体验“熟中求异”“熟中求新”“题变我变”的解题策略的目的。

      第一环节:低起点,以“变异”促提升

      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除了例题1是教师先讲(讲基础、讲规范)外,其余都是让学生先做,让学生有“经历”后再点评、指路,有时甚至是让学生来点评、纠错、给结论。

      例题1:将0.01 mol/L的HCl溶液稀释100倍,计算稀释后溶液的pH。

      强化pH概念,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方法。

      变异题1:将pH=3的溶液稀释100倍,计算稀释后溶液中和溶液的pH;若稀释倍,溶液的pH又为多少?

      将例题1中的一元强酸盐酸换成二元强酸,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体会“溶液浓度”“氢离子浓度”“pH”的含义,同时设问中加了“计算”要求,既巩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应用,又为下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若稀释倍,溶液pH又为多少”的设问,使学生在“机械运用”解题技巧中去发现自己的荒唐:pH=3的酸,稀释后居然呈了碱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