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是“do it yourself”的英文缩写,指的是自己动手,这里特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宝贝们缺乏“DIY”意识和能力的现象比比皆是—— 午睡时间到了,妞妞一直坐在小椅子上,忽闪着大眼睛,等待着老师来帮她脱掉衣服。当老师示意她试试自己脱时,她紧张地哭了起来:“老师,妞妞不会,呜呜……” 下午离园的时候,笑笑发现妈妈来接他了,随手将玩具一扔,就想离开活动室。当被示意要他自己整理玩具时,笑笑摇着头说:“我不要,因为我不喜欢整理玩具!” 洗手的时候,老师请小朋友自己卷起袖子,以免洗湿,贝贝走到老师跟前,举起手臂对老师说:“妈妈说我还小呢,我不会卷袖子。” “DIY”能力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首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宝贝们会因为不会自己动手吃饭、穿衣、上厕所而产生焦虑,甚至抗拒上幼儿园。显然,这不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其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会“DIY”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这些都是潜在的宝贵品质。 为什么孩子不想、也不会“DIY” 父母的溺爱是孩子不想、也不会“DIY”最直接的原因,大部分爸妈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做这些事情,于是以包办的形式替代,剥夺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 另外,家长缺乏方法,没有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或学习方式,生硬地教给宝贝一些所谓的方法,导致孩子不愿意学。 如何陪伴宝贝爱上“DIY” 1.情境游戏,让宝贝喜欢“DIY” 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随着游戏情境的深入,宝贝们会主动参与其中,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DIY”的各项活动,这也为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了一定基础。想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我们可以跟孩子说:“玩具宝宝要睡觉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将整理变成了一个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孩子参与的热情提高了,也能出色完成,一来二去,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物品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2.说唱游戏,让宝贝们学会“DIY” 有些时候,直白的讲解并不适合孩子,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此时,我们可以自编一些有趣的说唱,将具体的操作方法渗透到儿歌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方法。比如单纯指令性的“叠衣服”容易使孩子觉得枯燥,不利于其掌握动作要领,爸爸妈妈不妨试试下面这首儿歌—— 衣服躺躺好(把衣服放平),纽扣纽扣找朋友(扣对对齐),抱手臂、抱手臂(袖子对折),点点头(如有帽子,折进去),弯弯腰(将衣服对折)。 3.奖励游戏,让“DIY”效果更巩固 当你发现孩子在“DIY”方面有任何进步时,比如能尝试着自己叠衣服,哪怕叠得还不是很好,都请你不要吝啬奖励。此时,即使是一句肯定的话语,也能巩固孩子的正向行为。当然,你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奖励,如一阵鼓掌,犹如放了一串大鞭炮,你再嘴里配合着说道:“噼里啪啦,某某某,你真棒!”真是满满的正能量;也可以模仿孩子最喜欢的动画角色和宝贝来一次亲密互动:“某某某,我是你的好朋友‘小猪佩奇’,你做得真好,我能抱你一下吗?”通过亲密接触,孩子能强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哦。 梁老师的贴心话: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所以你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他。要让孩子爱上“DIY”,你还可以从以下细节入手。 1.一句话鼓励。对孩子来说,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精细动作发展不够好,看似简单的活动对他们也并非那么容易完成。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明白“失败也是正常的”,并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尝试机会,其间,你的鼓励尤为重要:“宝贝,相信你一定可以的。”“瞧,这次比之前好多了,真棒!”类似这样的言语能给孩子尝试的动力哦。 2.贵在坚持。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坚持。父母坚持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DIY”;坚持循序渐进地提升宝贝自我服务项目的难度;坚持给予宝贝适当的鼓励,这些都是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