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与惩罚,度在哪里?

作 者:
周周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妈妈宝宝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3岁的飞飞,特别喜欢扮鬼脸。他先用两只小手捂住脸蛋,然后兴奋地喊着:“妈妈,快来看我。”只见他迅速地用食指扒开下眼皮,再把小指伸进嘴巴里,样子十分不雅。由于比较逗趣,所以,每次飞飞一扮鬼脸,妈妈就说:“难看死了!”然后是一连串的笑声,再用手轻轻拍飞飞的脸。而且,每次客人来,妈妈就诉苦说,飞飞很爱扮鬼脸丑死了,飞飞听到就马上做出鬼脸,于是大家都笑成一团。妈妈却又抱怨,每次叫他不要做,他都不听。

      王茜由于工作十分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陪伴4岁的女儿小君,所以只要有新玩具或糖果上市,就尽量买给她,希望她能快乐。可是最近,只要她周末因工作外出,小君就哭闹得厉害,甚至摔玩具、丢糖果,妈妈忍不住骂她、打她,她反而不闹了。可是妈妈一走,小君就又哭了。到后来,周末只要看到妈妈不和自己玩,要外出办事,小君就哭,妈妈不得不多停留,好处罚她。

      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出现过。也许有些父母感到很无奈,其实,仔细分析便能看出,这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混淆了奖与罚。飞飞的母亲虽然不希望飞飞有不雅的举动出现,但是他扮鬼脸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母亲即时的制止。反而得到更多的注意。于是,别人的关注就变成幼儿行为最好的奖赏,至少这个年龄的孩子会这么认为。飞飞怎么会舍弃、停止它?

      而小君的情况是因为母亲工作忙,因此希望以物质的给予来弥补对小君平日的疏于照顾,但是她忽略了小君心理真正的需求:想和妈妈在一起。对她来说,买更多的新玩具则意味着孤单寂寞、亲子分离。所以,小君就会用哭闹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争取亲子相聚的时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多半在幼儿期定型。运用奖励和惩罚的目的,在于增强孩子的好行为,减少孩子的坏行为,当然这种好坏行为表现的评判,每位父母有不同的标准。专家为我们设立的原则是,使孩子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社交人际关系,对环境有更好的适应性。

      是非善恶的社会规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学会的。但是,孩子有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却是由父母间接鼓励而增强的(如飞飞的例子)。因此成人的态度与智慧相当重要。虽然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大家都很明白,但做得好的确不容易。何况什么才是恰当的奖惩方式与时间,更是父母较难把握准确的。

      奖励也要适度

      奖赏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多赞赏别人,会使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快乐。对待孩子也不例外,具体地称赞他们表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也会从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多花时间注意孩子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回应。因为大人对孩子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孩子就会有做得更好的动机,至于物质的鼓励,倒是其次的了——

      避免过度的奖赏,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物质奖励

      比如,3岁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袜子。对他来说,这就像游戏一样,是件好玩的事情。正确的态度是肯定孩子,“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都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爸爸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也很有趣”。这样说就足够了,如果非要为此再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从做事本身当中获得的快乐。

      并不是给予的奖赏越大,越能增强孩子做好事的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出于自身想做的愿望和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的乐趣而有了某种好行为,此时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质刺激,反而会影响其内在的动机。比如,妈妈为奖励孩子多洗袜子,给孩子买光盘。等孩子再洗袜子时,很有可能是为了光盘,而洗袜子本身的乐趣已经大大减少了。

      奖励是给孩子的意外之喜

      如果先让孩子预期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机,而且,今后容易做事过于讲条件。

      不要将奖励变成交易

      许诺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许诺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慎许诺言。孩子如果考出理想的分数,家长给予一定奖励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奖励已经变味,就像是交易。时下,很多家长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放弃奖励给予激励

      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例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给你十元钱。”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然而孩子长大了,家长却忘记了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了。

      谨慎使用惩罚

      说到惩罚,其实比奖励更要谨慎,父母要有科学和谨慎的态度和方法——

      父母不应带着情绪来处罚孩子

      这样做除了达不到处罚的效果,更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

      惩罚真正的目的是纠正、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实施惩罚时,要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不要只是告诉他“这不行”,因为这样孩子没有真正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规矩,处罚也失去了意义。

      避免让外在环境的因素,影响到处罚的原则

      因为出门在外或有亲戚朋友在场,孩子做错事时,态度坚决地说“不可以”就好了。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无法坚持,只好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