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346/j.cnki.37-1101/c.2018.04.01 公元1914年,所谓“大战争”(Great War)在欧洲爆发。这场大战开始时被亚洲人普遍称作“欧战”,因为开战伊始,似乎只是一场西方文明的内战。然而,就是这场发生在千里之遥,似乎与亚洲关联不大的战争,不仅成为后来历史书上著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或“大战”),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事件,而且对亚洲国家和人民而言,也是一场影响极其深远的事件。一是因为亚洲国家的积极介入,亚洲让所谓的“大战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二是因为“大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大战”成为亚洲历史和发展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一战对亚洲不仅有重要历史意义,还有深刻的现实影响。在一战爆发一百周年的2014年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公开把当前的中日关系同一战爆发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暗示中国如同当年的德国一样,充满侵略性。中国外长王毅在同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毫不示弱,宣称2014年不是1914年,更不是1894年,日本与其把一战前德国的所作所为作为对中国的警示,其实更应该以二战后对战争彻底反省的德国作为榜样①。 在一战爆发百年后,学者们对一战的研究已可谓卷帙浩繁,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迄今对一战及其建立的战后秩序对亚洲国家的集体影响的研究尚付阙如。值此一战结束百年之际,特撰此文,并以“共有历史”方法的视野,来透视一战对中国、日本、印度、越南以及朝鲜等国的影响,尤其侧重分析一战如何成为这些国家的“共有历史”。在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何谓“共有的历史”。 “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研究方法是笔者近几年在西方学术界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一个新视野,主要有下述几个特点:其一,该范式的核心是“共有”,着眼于人类共同历史旅程及追求;其二,彻底跳出民族-国家视野的学术范畴,尽量着眼于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其三,强调个人及非政府机构的角色和作用。换句话说,“共有的历史”方法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近年来得到广泛注意的国际史方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两者可谓互补和相得益彰。作为史学方法的“国际史”追求及旨趣就是要跨学科、踏国别、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国际史尤其强调“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而非如传统的外交史、政治史。“文化”因素、“弱势群体”、人类共同的追求等课题常成为国际史研究的突破口②。为了不重复笔者在其他地方的观点,这里想强调的是“共有历史”与“国际史/跨国史”之间的密切关联和不同关怀。 用“共有的历史”方法来探讨亚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是学术上的重大突破,让我们得以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方面另辟蹊径,可以读到一部全新的与众不同的和见解独到的亚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史。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法及视野在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过去的基础上,可以提供亚洲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和谐未来关系的重要历史借鉴。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中国、日本、越南、印度、朝鲜为中心,来探讨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成为亚洲共有的历史。值此一战结束百年之际,希望此文能够帮助亚洲国家和世界各国一起反思这场战争的影响、意义及一战在世界史和亚洲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的旨趣不仅在于揭示一战成为亚洲共有历史的重要一章,也试图填补亚洲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令人遗憾的空白,并力图把一战研究带入亚洲历史视野,通过恢复亚洲在一战中的历史地位来进一步提高亚洲与一战关系课题的研究水平③。 一、“大战”的爆发与亚洲各国的大机遇 表面看来,在一战期间,中国、日本、印度、越南以及朝鲜诸国家之间,似乎没有多少共同联系。日本为当时正在兴起的大国,中国正处于承前启后、奋发图强的巨大变革之际,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被称为印度支那的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朝鲜则处于日本的铁蹄之下。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国家则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和地域方面的密切联系。首先,它们是邻国;其次,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很快把这些国家变成某种意义上的“佛教共同体”;再次,日本、越南、朝鲜在历史上都受中国文化影响甚深,所以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又可称为“儒家文明”共同体;更重要的是,在一战爆发之后,这些国家都或先或后地在不同程度上视一战及其可能导致的新国际秩序为影响其历史进程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机遇,并将一战变成它们“共有的历史”。 先说印度与越南。两国分别作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在一战爆发后,当然无法置身事外,必须为宗主国出钱、出人、出力。为了宗主国的大战争,印度在一战期间,为英帝国提供了一百万人的兵力及劳工,无数印度人在欧洲和中东战场为大英帝国出生入死。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这些牺牲固然不足为奇,但令人惊讶的是,印度的精英们几乎一边倒地不遗余力地支持英国的战争。因为他们认为,一战的爆发为印度寻求自治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提供了巨大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大力支持英国,来换取战后英国对印度自治的首肯。因此一战的爆发以及英国很快寻求印度支持是印度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长期以来,身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缺乏民族觉醒,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国际社会更是缺乏理解和认识,在一战爆发的1914年,在印度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所谓印度民族,有的只是在大英帝国控制下的不同种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所谓的印度,没有真正凝聚成一个民族所共有的价值。印度政治家也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rharlal Nehru,1889-1976)曾经表示:长期以来直到1914年,印度政治还是“十分无聊”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