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改革40年:历史逻辑与改革方法论

作 者:
刘佳 

作者简介:
刘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青团理论。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共青团改革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一起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共青团改革可以细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共青团体制改革阶段、90年代的共青团机构改革阶段、21世纪初的共青团机构改革与组织创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青团的全面改革四个阶段。其中,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共青团全面改革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力度上都是空前的,体现出许多新的时代性特点。共青团改革方法论寓于40年的改革实践中,共青团改革要实现与其他社会领域改革的有效联动;共青团要以开放的姿态搞改革;共青团改革要处理好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共青团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改革要以促进和实现青年发展为落脚点。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8 年 10 期

字号:

       现代化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永恒命题。如何谋求和积累更多的现代化要素,以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这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执政党和政治家都必须反复思索的重要问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以国家现代化为总战略,以改革开放为总方向,党和国家事业在40年时间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历史叙事中,“共青团改革”是不可忽略的精彩篇章。一方面,共青团改革与国家现代化同频共振,现代国家构建推进到哪里,共青团改革就跟进到哪里,两者结构性联动、整体性推进;另一方面,共青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极,共青团改革不仅有其自身的特殊逻辑和方法论,同时也映射了执政党国家治理的理念变迁和技术变革,这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生动注脚。那么,如何描述1978年以来共青团改革的历史进程,有哪些事件值得回味?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青团改革又历经哪些环节、呈现哪些新的时代特点?如何概括1978年以来共青团改革的历史逻辑与改革方法论?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梳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与现代对撞:国家现代化与共青团改革的双重变奏

       中国共产党缔造了现代政治文明,一方面以革命逻辑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国家,另一方面也构建起独立于中共体系以外的、完全不同于小农经济时代的新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执政生态。在全面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从传统社会的革命逻辑向现代国家的执政逻辑转型,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文革”时期扭曲的执政逻辑的自我纠正。中国共产党自我纠正不仅会影响到“政党—国家”关系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运作,更对包括共青团在内的群团组织产生了深刻影响。1978年后共青团组织重建和职能恢复就是结果之一,但“纠偏”的影响并未终止于此。改革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结果,国家不改革将会是死路一条。作为党联系青年的“外围组织”,共青团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将失去存在的价值。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高点上看,共青团改革自启动之日就被纳入国家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子篇章”。这既是“党团关系”政治逻辑的内在驱使,也是共青团拓展生存空间、极力回归青年的理性抉择。

       如果把国家现代化比喻为一部交响曲,共青团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乐章,时而曲调急促,体现爆发力,时而绵延回荡,充满想象空间。改革开放40年来,共青团改革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共青团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进入到以执政党为主导推进,以“社会主义原则+资本逻辑”为主要模式的市场化改革时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以“单位制”为主体的传统社会权力关系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自主性生长和公民意识的充分张扬。19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基本温饱问题的“物质意义”,更对“政党—国家”关系和国家治理体制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党治国理政的制度性逻辑产生了强烈的外部性刺激,因此具有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意义。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也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被正式提出,强调要厘清执政党与群团组织之间的关系,群团组织应遵循所联系群众的实际特点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代表所代表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

       根据我党政治体制改革的总部署,1988年5月,共青团十二大提出未来一段时期要“积极稳妥搞好共青团体制改革”,强调共青团体制改革“应着重围绕扩大团内民主、改革组织制度、克服行政化倾向、转变活动方式、增强基层活力、参与民主政治等方面来进行”。1988年8月,共青团中央印发了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原则同意的《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这是对团十二大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思路的展开和细化。根据团中央的设想,共青团体制改革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划定团的职能边界,更好地发挥共青团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凸显共青团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价值与意义。(2)更好地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发挥共青团在国家政治运行体系中的“枢纽”作用,为青年全面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3)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搭建、拓展青年与党政部门对话的平台和渠道,代表青年表达利益诉求,引导青年有序进行政治参与。(4)改革共青团组织制度,完善团内民主制度,强化共青团员管理教育,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5)改革共青团干部人事制度,理顺团干部管理层级和提拔使用培养程序,为青年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6)建立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尊重共青团员主体地位,推动共青团议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7)团的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尊重青年群众的特点和首创精神,支持基层共青团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激活基层团组织的活力。(8)扩展共青团活动经费来源,优化筹款渠道。(9)明确共青团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律关系,为推进共青团体制改革提供支持保障。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对党团关系、共青团职能定位、共青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事务管理、共青团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共青团体制改革在中共集中统一领导下继续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