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业务关系中审计失败的心理学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琰,朱灵子,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注册会计师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1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6年7月,中国证监会连续发布88号、89号《行政处罚决定书》,通报对“大智慧财务造假案”的行政处罚决定,处罚包括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智慧”)及其高级管理层与治理层、负责大智慧2013年年报审计并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L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L所”)及签字会计师。该处罚鉴于L所的审计失败,没收其业务收入70万元,并处以210万元罚款;对两位签字注册会计师姜某与葛某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10万元罚款。此外,案中的投资者也将L所诉诸公堂,列为连带赔偿责任的求偿对象。2017年8月起,法院陆续判处L所对符合资质的自然人投资者赔偿投资差和佣金损失,截至年底,赔偿金累计近一千万。

      从2010年(大智慧上市前一年)至2016年,L所连续七年负责年报审计工作,且2013年年报审计失败的签字会计师也对大智慧非常熟悉,两人分别从2011~2014年、2012~2016年担任大智慧年报审计的签字会计师;曾对2010年(大智慧IPO准备年度)年报进行审计的刘某在2011年与姜某共同参与了审计,姜某也分享了刘某的前期审计经验信息;另外,除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外,L所2013年还一并承接了大智慧的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治理环境、业务模式及会计处理等较为熟悉。那么,是何原因致使连续几年承接大智慧审计业务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出现审计失败?

      二、相关文献回顾

      迄今,国内外关于审计失败原因以及审计业务期限的影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失败的诱因

      对于审计失败诱因的探讨,现有文献通常从三大视角展开。

      1.审计主体的缺陷。具体分为组织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与组织成员(注册会计师)两个层面: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文化、运作机制问题,如对审计质量的重视不足、实施异常审计收费(李寿喜、何逸冰,2017),机构层面的独立性由于利益或人情关系遭破坏(夏廷茹,2014);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如个体诚信道德、独立性、职业怀疑、专业胜任能力未满足要求(毛艳羚,2016)。

      2.审计客体的固有特征或缺陷诱发审计失败。如公司业务活动复杂、成本战略运用不当(王建新,2008)或处于财务困境,公司“创新性”舞弊手段超越了审计技术(李若山,2005),管理层的私欲膨胀,公司的不当盈利需求与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李寿喜、何逸冰,2017)。Mohamed与Habib(2013)认为公司股东兼任管理层的结构安排是削弱审计师独立性的原因之一。Humayun Kabir等(2016)认为是样本公司薄弱的公司治理环境催生出的管理层压力与审计师动机问题;而该问题在“四大”事务所中有所缓解,因为“四大”事务所的审计师声誉机制发挥了显著作用,改善了审计质量。

      3.宏观环境的负面影响引发审计失败。包括执业环境的恶性竞争(赵晰颖,2016)、法律法规环境如监管、惩处的强度与及时性不足(丁红燕,2013),准则部分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较弱(李莫愁,2017),部分地方政府基于税收、就业等目的不正当干预审计结果(夏廷茹,2014)。

      审计过程中,人的因素对审计结果的恰当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尽管上述文献对审计失败诱因已有初步揭示,但在注册会计师个体素质方面,未深入分析认知层因素对审计质量的作用机理。比如,有研究虽提出丧失职业怀疑是审计失败的诱因,却鲜见进一步挖掘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会计师丧失职业怀疑,或将职业怀疑细化、解构为具体的心理因素并讨论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审计判断乃至审计质量的影响。

      (二)审计判断的偏误

      另一类审计研究借助心理学理论弥补了上述缺陷。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注册会计师发生了审计判断偏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导致的非故意行为(杨明增、张继勋,2010),且使审计风险超出了可控范围。而从心理学意义上解释,审计判断偏误的发生源于启发法的使用(程悦、张继勋,2004)。启发法由Tverskey和Kahneman(1974)提出,其中代表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及可得性启发法最受审计学领域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将启发法引入认知心理学理论,总结出运用启发法可能导致的判断偏误,包括锚定效应、肯定性倾向(证实性偏误)、顺序效应(时近效应与初始效应)、框架效应(语意效应)、过度自信等(Bonner,2007;李嘉明等,2008;杨明增、张继勋,2010)。该领域除了规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也得到运用,即以探索某心理偏误效应是否真实存在于审计人员的判断过程,以及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心理偏误效应对审计判断的作用(Joyce & Biddle,1981;Koch,Christopher Koch等,2016;王爱国、杨明增,2009;彭桃英等,2009;刘桂良、席猛,2017)。

      运用心理学研究审计判断过程或审计失败的做法已历经多年,虽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局限于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未见采用心理学理论对审计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另外,部分文献未阐明理论基础依据,更有甚者混沌了行为决策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界限。本文致力于对该领域现有文献进行研究方法的补充与理论来源的澄清。一方面,行为决策理论是吸收了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行为决策领域的许多理论实际上是心理学理论的演化;另一方面,在心理学领域,较之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已表现出其在探索人类内在意识活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故本文追根溯源,直接采用认知心理学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案例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以窥探审计失败的心理因素作用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