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增强共青团组织“三性”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是共青团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结合政治社会学、组织理论、公共管理学等理论与视角来分析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创新的背景、策略、问题和改进路径,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共青团改革和加强基层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一、共青团的政治社会功能障碍需要从基层组织突破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看,相当数量的社会中层组织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社会是由政治精英、中间组织和普通群众组成,中间组织起着重要的连接和缓冲作用,既能防止精英决策被大众左右,又能防止大众被动员到革命运动中去[1]。我国的群团组织兼具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通过其社会功能实现政治功能,寓政治功能于社会功能之中。整个群团组织体系都具有这两种功能,但群团组织的中高层级更偏向保证群团的政治功能的实现,基层则在完成基本政治功能的基础上侧重实现群团的社会功能,这一特点在利益和思想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显得更加明显。群团的基层组织是实现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结合的关键层级,对实现群团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相协调统一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群团组织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成功凝聚起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群众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所依存的原有体制、工作对象等因素的巨大变化,群团组织自身调适不及时,出现了政治社会功能障碍,集中表现为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和娱乐化现象,其症结在于脱离所联系服务的群众。在学理上,这种障碍的本质就是群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出现了偏废的情况,机关化和行政化是忽视社会功能的表现,贵族化和娱乐化可以说是忽视政治功能的表现。就群团组织而言,对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功能难以实现。如果强行偏废其一,只发挥政治功能,不发挥社会功能,最终导致政治功能也被废弃,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对党的执政地位造成负面影响;只发挥社会功能,不发挥政治功能,则会导致社会功能低俗化,最终使得组织堕落和变质,同样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党的执政地位。“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实际上就是共青团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统一的表述,前半句侧重讲政治功能,后半句侧重讲社会功能,但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群团组织面临政治社会功能障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科层制悖论”。对于中国许多群团组织而言,其正式成员动辄以千万计,如果再算上与其成员有相似群体特征却没有加入该群团的一般群众,其工作对象可能上亿。例如,中国共青团有团员8000多万,但全国14~35周岁的青年则超过4亿。如果说将工作对象看成组织成员并不严格,我们可以看看群团组织中的基层组织数量。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团组织387.3万个(基层团委、基层团工委、团总支、团支部分别有28.9万个、2.3万个、21.5万个、334.6万个)[2]。根据组织管理的相关原理,如此巨大规模的组织要有效运行,理想的组织模式就是科层制。科层制一度被认为是效率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组织模式,且至少科层制暗含的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一个组织要先把自身组织起来,然后才能发挥组织的功能。但科层制也存在僵化、保守、低效、目标置换、反人性、固化阶级差别等“反功能”危险[3],容易陷入组织设计的形式合理性与组织运行的实质非理性的悖论。 群团组织就面临这样的科层制悖论:在把自身组织起来时,组织规模等因素要求其进行科层制组织设计;但功能发挥时,其领导组织和工作对象却要求其不能采用科层制组织的行为模式,更不能有官僚作风。对于共青团组织而言,这一悖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组织层级越高,其拥有的权力越大,但一般不与普通青年接触,因而很难感觉和有注意力去关注工作对象的变动,只专注于组织体系的构建与控制并就此对执政党负责;而基层组织本可以且应该与青年经常接触和互动,却不得不在组织层级体系中对上负责,甚至对此难以自拔,也远离青年。这样,这个组织体系就成了一个脱离工作对象独自运转的“内向”型组织,走向空壳化、官僚化,大多数时候处于空转状态,未对外在于组织的工作对象产生影响。最终,这种群团组织内的悖论因为执政党对相关群众工作的不满、自我革新的意识和勇气等外部领导因素,促使群团组织进行改革而得到破解。 作为整个共青团组织体系与普通青年相接合的关键节点,共青团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吸收团员,联系、组织、服务团员青年,教育引导团员,团内实现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单元,可以简洁称之为“团青接合部”,因此,共青团基层组织是解决共青团工作脱离群众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突破口。 二、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创新的策略 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创新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团组织脱离青年群众的问题,提高团组织对于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面,恢复与青年的联系、修复对青年的影响力、增强对青年变化的敏感度,担负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共青团再造基层组织的具体举措可归纳为通过在新的领域以新方式建立基层组织以扩大组织覆盖,优化共青团高层组织与基层组织的信息沟通,推动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等几个方面,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体现了不少组织学和公共管理学方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