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8)02-0063-14 一、研究背景:青年失业问题的社会挑战与回应 世界劳动力市场的重组与动荡的经济转型使现今青年一代向成年阶段过渡、实现经济独立显得尤为困难,这是全球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由于全球范围内缺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且多个区域的经济前景复苏缓慢,2016年世界青年失业率将由2015年的12.9%上升至13.1%,而预计2017年将持续(国际劳工组织,2017)。与世界各地趋势一致,我国15岁至24岁的青年总体失业率为10.64%,高于全国当前季度3.97%的社会平均失业率(世界银行,2017)。国际社会将处于非就业、非教育或训练状态的青年称之为“尼特族”(Youth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NEET)。国际学术界亦将待业待学青少年(Non-Engaged Youth,NEY)视为社会弱势(disadvantaged)与边缘(marginalised)的群体。 青年失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经济学等在内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已经表明,青年失业可引发的危机包括个人劳动力依附淡化;情绪与认知失调;个体从主流社会中边缘化;更高的犯罪倾向;以及激化青年群体所面对的财政、心理与行为问题(Schucher,2014)。因此,青年群体能否成功就业不仅在微观上关乎个人的身心健康、经济安全,在中观上影响家庭单元的功能健全,更在宏观上涉及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减缓失业形势的加剧及其衍生的经济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均采取相应的就业支援措施、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与保障制度,包括传统的现金救助政策以及再就业职业训练、就业促进服务等针对失业者或企业雇主的积极性社会投资政策(陈怡如,2006)。作为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如何激励与支持失业青年这样一个处于闲置状态的适龄劳动者群体重新走向就业轨道,一直是我国高度关注的社会保障课题。有鉴于国内对失业青年的系统实证研究较少(王欣、吴江,2015),本定量研究集中关注失业青年由失业状态到再就业状态成功转换的过程中个体求职行为的预测机制,并系统性、规范化地从理论假设建立、数据收集与分析、量化模型拟合、结论印证与诠释等一系列科学推理中得出顶层设计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建立:求职理论模型的重塑 失业人员求职行为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在中西学界均有论述并形成了大量的求职理论模型,国外学者的求职行为预测模型已经相当成熟并有大量以证据为本的数据支持,例如西方学者的纵贯研究已发现求职行为、求职强度、职业规划、个人-工作契合度、个人-组织契合度对无业人员4个月后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Saks & Ashforth,2002)。我国亦有学者以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较规范地验证计划行为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求职自我效能感、就业承诺度、知觉到的就业机会为个体因素,以社会支持和经济压力作为环境因素去预测失业者的求职行为并得出个体因素作用显著的结论(张淑华等,2008)。融合这两项中西方的实证研究且有别于其分析框架与变量选择,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计量方法探究我国失业青年的自我实现感、就业承诺度、再就业培训适配感、求职动机对其再就业质量(个人-工作契合度)的作用机制。 个人-工作契合度(Person-job fit)亦称为人岗匹配度,是指个人与所从事工作相互契合的程度(Caldwell et al.,1990)。研究指出当个人-工作适配程度较高时,会有更佳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身心健康。同时,个人-工作契合度对受雇佣前后的多种个体行为变量(如寻找工作意向、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等)有重要影响。我国学界对个人-工作契合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就业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各因素的相互影响,例如:研究个人-工作契合度与员工敬业度、员工离职倾向的因果关系,却很少从纵向维度出发将个体处于失业阶段的特性(求职意向、求职行为)与就业阶段的特性(个人-工作适配感)相关联。个人-工作契合度作为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求职行为效果的表现。本研究将以个人-工作契合度作为失业青年重返劳动力市场后衡量其再就业质量的成效指标,即结果变量。 求职动机(Job-seeking motivation)是反映个体寻找工作积极性程度的意识与行为指标。求职过程可以界定为以目标为导向的一系列行动,包括职业规划、就业信息辨别筛选、求职策略制定等。积极主动的求职行为可以表现为对就业信息的高度关注、增加自身的就业技能、频繁发送个人简历以及参加潜在雇主安排的企业面试等,这些过程往往意味求职者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初始匹配,增加彼此的了解并带来正面的就业雇佣效果。举例而言,对加拿大113名应届毕业生的实证研究表明求职动机与个人-工作契合度以及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Saks & Ashforth,2002)。求职行为的强烈程度与再就业的概率、速度等再就业效果有很大关联(Kanfer et al.,2001)。依此实证进行推断,失业青年拥有更高的求职动机将会更有可能在重返就业岗位后获得较高的个人-工作契合度,而且求职动机可成为一个潜在的中介变量,探索失业青年在失业状态时的各种因素对再就业成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