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多向分化潜能者”的本质与特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玲,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时下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涌现了一类被称为“斜杠青年”的群体,他们试图以质疑边界、取消假定、谋求复合多元人生的态度,通过横跨多个职业领域的方式,彰显青春的独特魅力并实现人生的自我书写。“斜杠青年”的思维特质表现为打破“确定性”,确立主体性和谋求变化性。“斜杠青年”的发展场域表现为无界感、去中心化和潜能分化。从人的发展着眼,“斜杠青年”的人生价值在于追求自由、个性和复调人生。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8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8)06-0099-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的命运与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代中国青年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进程中,常被贴上诸如“娱乐的一代”、“自我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等标签。“怀旧”成风,“丧文化”颇为流行,“叹老”变成一种群体现象,“空心病”逐步蔓延,它们共同指向一个问题;青年正在“早衰”。于是不少人感叹,青年逐渐疏离了青春、活力、希望等本身所固有的象征意义,学界和大众往往也较多地关注青年群体所呈现的负面问题。然而,每一代人皆有其自己的命运和活法,当代青年的职业定位乃至生活方式已然悄悄发生了新变化。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崛起了一类被称为“斜杠青年”的群体,他们正以质疑边界、取消假定、拒绝僵化、挖掘潜能、谋求复合多元人生的方式,成为当代青年青春独特魅力和人生自我书写的一种确证。本文力求将“斜杠青年”置于现代性视域中,从思维特征、发展场域和人生价值三个维度,希冀窥探“斜杠青年”何以生发的奥秘,对其“多向分化潜能者”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度把握。

      一、“斜杠青年”的祛蔽求真:“多向分化潜能者”

      “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个概念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写的一本书——《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埃尔博尔提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这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通过多重职业来体验更丰富和更多元的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时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的职业,如“音乐人/作家/制片人/导演……”“斜杠”成为他们的代名词,[2]并且成了许多青年在职业发展和人生追求中日趋显见的发展态势。美国“《野兽日报》根据抽样调查,估测美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这部分人口的数字高达4200万”。[3]在中国,也不乏“斜杠青年”。《中国青年报》对1988名18—2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4]娱乐圈的众多明星穿梭于不同领域之间更是不鲜见,典型代表如韩寒(作家/赛车手/导演),任泉(演员/歌手/制片人/天使投资人/火锅店老板),以及边拍电影、边做手工,又开始学习画画的徐静蕾,等等。当然,普通人群中也不缺“斜杠青年”的身影,如2017年8月20日《信息时报》刊登了一则关于“斜杠青年”李欣的报道,谈及李欣“不仅是新闻主播,还是酒店体验师/环球旅行作家/阅读推广大使/美食栏目制片人……”[5]此外,“厅客”、“在行”、“果壳”等网络平台上聚集了一大批“斜杠青年”。“斜杠青年”逐渐流行,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热捧的生存方式。

      显然,“斜杠青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重身份与多重收入,致使大多数人对“斜杠青年”产生了误解,以为多兼几份职,再贴上无数个标签,自己就能成为所谓的“斜杠青年”,这样的认知犯了符号化的简单理解之错误,其实“斜杠”只是其跨界的指涉和表意。“‘斜杠青年’(Slash)更多是一种简单粗暴地贴标签,并不能反映年轻人的真实状态;而‘多向分化潜能者’(multi—potentialite)能够体现年轻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期待:希望自己是一个复合的、多元的、不断成长的个体。”[6]显然,“多向分化潜能者”可谓是对“斜杠青年”从表意到内涵的揭示,它是美国职业导师Emilie Wapnick在一次“TED演说”时提出的新概念,用以表征一类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和创意爱好的人。

      根据Emilie Wapnick的论述,“多向分化潜能者”具备三大能力,即跨界整合能力、快速学习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多向分化潜能者”大多以不同的兴趣爱好作为背景,因而他们能够接触到多个不同领域,易于在领域的交汇处寻找到突破点,迸发出跨领域的创意,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实现跨界整合。并且,当“多向分化潜能者”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通常会全身心投入,善于仔细观察,勇于踏出舒适圈,敢于尝试新事物,虽然表面上每一次跨界都是初次尝试,但正因为多次的跨界学习,所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而学科之间的知识大多是可以通用的,因而可将之前所学用于新领域,而无需从零开始,从而锻炼了快速学习能力,提升了下一次跨界的成功概率。最后,Emilie Wapnick强调21世纪是个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如若想要成功,最需具备的生存能力乃是适应能力,而“多向分化潜能者”由于身兼多项技能,具备跨领域背景与快速学习能力,所以可以迅速将自己调整为能顺应时势发展所需的角色,以应对各种情况。[7]由此不难看出,正是这三大能力,才使青年在职业样态上的“斜杠”成为可能。不过,三大能力只是造就“斜杠青年”的可能性,相较于大多数人对“斜杠青年”贴标签的理解来说,它无疑更深入一层,但“多向分化潜能者”的本质属性依然有待进一步揭示。

      二、“斜杠青年”的思维特质:打破“确定性”、确立主体性和谋求变化性

      现代性的“好恶交织”,是指“在现代社会,对生存条件截然分明的、单纯的‘爱’和单纯的‘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人们对现代性生存条件的‘爱’与‘恨’、‘好’与‘恶’、‘喜’与‘厌’以不同比例的模糊组合,亦即‘好恶交织’”。[8]而现代性所固有的精神内核及其时代特征正是这种好恶交织的结构性根源,孕育促成了“斜杠青年”拒斥通过单一职业定义个人的思维定式,“取消假定”,希冀变化,力图在“不确定性”中挖掘自己的潜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