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08-0001-11 尽管作为历史学重要分支的沿革地理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浸透着西洋地理学思想的历史地理学,从学科得名到研究对象厘定,都发端于1900年前后的东瀛,并随着日本近代学制的引进,于1901-1904年间传入中国。时至1935年3月1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被“禹贡”半月刊杂志第3卷第1期(总第25期)用作英文刊名,历史地理学遂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学而扎根到中国学界之中。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成历史学中的一门显学”。②再到80年代初,“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粗具规模”。③而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重要分支的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也随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学术影响亦处于不断扩大之中。 一、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成长历程与学科定位 正如地理学的学科源流复杂而曲折一样,作为其分支学科的经济地理学、尤其是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其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也呈现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并在长期学术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结构和话语体系。 “经济”一词大约出现于东晋,④本义是“经世济民”,与今天“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等词义,⑤并无关联。直到清末,脱亚入欧的日本才把英文的“物质生产”意涵,嫁接给该词并引入中国。“近世日本译economy为经济,我国亦沿用之,谓人类利用种种财货,以充足其欲望之一切行为、及其状态。贩入商品而货售之者,曰商业经济;购买原料而制造之者,曰工业经济;耕种刈获者,曰农业经济”。⑥所以,就学科发展进程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词,虽无“物质生产”和“成本效益”等现代含义,但不等于中国自古缺乏相应的人类活动和经营理念,只是当时将其称作“货殖、食货”而非“经济”,叫法不同罢了。故而,中国经济(食货)地理学,也和西方各国经济地理学一样,大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积累和拓展地域经济知识为主的古代阶段。如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汉书·食货志》,都记述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物产、农牧工商业、贸易、市场等经济地理知识,可视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初始阶段。⑦第二阶段,是由零星知识发展成为系统科学的近代阶段。如王金绂著《中国经济地理》(1929年),借鉴西方近代经济地理学框架,介绍了中国主要江河流域和山脉地区,农、牧、工、商业的生产和民生状况;稍后张其昀著《中国经济地理》(1930年),也以衣、食、住、行为纲,介绍了各地的物产分布,可视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阶段。⑧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的现代阶段。表现为1950年代,孙敬之引进苏联地理学框架主编的“中国科学院中华地理志经济地理丛书”;21世纪之交,吴传钧主编的引入西方现代地理学理论的《中国经济地理》(1998年)、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2006年),标志着中国经济地理学步入了日趋现代化的成熟阶段。⑨ 就学科定位而言,经济地理学是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人文地理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物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结构。换句话说,从自然地学分化来的经济地理学,与从社会哲学分化来的西方经济学,原本是两门相互平行的非交叉学科,20世纪以后其研究领域才有所重叠。前者着重研究经济系统的地域相似性或差异性,后者着重研究经济系统的市场功能;前者着眼于生产,后者着眼于消费;前者着重考察人类物质生产和流通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过程、差异、类型等地域系统的空间尺度,⑩后者则集中探索如何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去实现商品生产和流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收益;成本大于效益,就是“不经济”。(11)二者的研究内容虽有一定交叉,但核心任务却泾渭分明。经济地理学最关注生产和流通的“空间布局”,西方经济学最关心其“成本效益”。 再就学科传承来看,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除间接承自西方的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知识、理论、方法外,更直接延续了中国的历史学、沿革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绵长学脉,并成为其“直系”新支。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长壮大,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也在苏联学制影响下,得到了优先发展;(12)改革开放后,该学科更积极因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主动吸纳欧美国家现代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造就出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独特的学科结构和话语体系。既考察中国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及其演变规律,又研究从生产到流通、从交换到消费的物质再生产过程及其运行机制,特别是对产业和市场两大核心地域系统的时空剖析。(13) 二、1978-2000年的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大国,所以,对于农业这一“本业”的重视,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基本国策,因而也就留下了极为丰富系统的文献资料,同时也造就出比其他经济产业要优越得多的学术研究基础和环境。而自觉运用时空分析视角,探索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问题的学者,首推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团队。20世纪60年代,他考证了古代关中农业、秦汉农业区、开皇天宝年间黄河流域及附近农业发展、隋唐长江下游农业等,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扩展规律,农业兴衰对手工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14)1978年改革开放后,史先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农牧业地理学的发展。(15)同时,他还指导20余位硕、博士研究生,均以历史农业地理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分区域或分朝代的考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升了农业地理在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各分支中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