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今的区域经济面临比以往更大的风险。一方面,外界经济、政治、气候环境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能使区域经济面临未知的危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使发生在某一地区的危机能快速扩散到其他地区,甚至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比如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就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影响[1,2]。因此,经济地理学从关注某一区域或集群在特定时段的成功经验,转向重点探讨区域抵御外部冲击的经济弹性(resilience)、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能力(adaptability)等方面的研究[3-5]。然而,由于区域经济的复杂性,影响区域经济弹性的关键因素仍然未知。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地方产业经济弹性的影响机制等问题在学术界鲜有研究且尚无定论。区域经济是众多产业的集合,地方产业的经济弹性研究有助于揭示区域经济弹性的中观机制,为区域弹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论证视角。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中国很多传统产业受到重创,也使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危机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现投资下滑、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出口增长乏力、利润空间下降等问题[6]。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企业在一年之内锐减3000多家,失业人口高达100多万人。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各地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使其较易受到外部经济危机的冲击,因此选取电子信息产业进行抵御经济危机的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地方电子信息产业抵御经济危机的弹性如何?这种弹性存在着怎样的空间差异?第二,到底地方产业的哪些结构性的特征影响了其抵御经济危机的弹性?利用全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解释,试图弥补国内在地方产业经济弹性领域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不足,并为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弹性的实践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2 地方产业经济弹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 弹性一词最早由Holling引入到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中,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和破坏后能够恢复到原有水平的能力,随后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应对和社会生态系统调试等研究领域[7,8]。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家将弹性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并提出了“区域弹性”(regional resilience)的概念,并从工程弹性、生态弹性、适应弹性三方面对区域弹性进行了深入剖析[9]。Martin 指出,区域经济弹性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四个相互影响的不同维度。一是区域抵御外界危机的能力,即抵抗力(resistance);二是遭遇危机或外部干扰后,不改变内部结构的恢复能力(recovery),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区域抵抗能力的影响;三是区域经济在经历外部冲击时重组内部结构的能力(re-orientation);最后是区域的更新能力(renewal),指区域在遭受重创后更新原有发展路径和结构的能力[2]。总的来说,区域抵御外来危机的能力决定了其恢复能力,重组能力以及更新能力。而区域抵御外来危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已形成地方产业结构所决定,因此需要关注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异质性、动态性等结构性特征。现有文献对于区域经济弹性和产业集群弹性的研究并不少见,但是对于弹性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莫衷一是,而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且并未达成共识。本文在系统性地回顾区域经济弹性和产业集群弹性的相关文献基础上,认为影响地方产业经济弹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有助于地方产业开辟新的路径、避免锁定从而增加地方产业的经济弹性[10-12]。近来的研究发现,基于技术关联的“认知邻近性”是影响知识溢出的重要因素[13]。因为产业相关的知识能更容易被企业吸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因此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相关多样性有助于地方产业的创新,提高地方产业的经济弹性[14]。而区域的非相关多样性可以使当地企业享受城市化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益处,比如提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物质、人力、技术等要素配对的机会,有效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减少快速衰落的可能[11,15]。因此,提出假设一:区域产业的相关多样性和非相关多样性对地方产业的经济弹性有着正向影响。 第二,行为主体、知识和社会网络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有助于地方产业避免锁定。Crespo等指出地方企业在规模、关系构建能力方面的差异越大,地方产业的弹性和动力越高[16]。Grabher等批判了“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fittest)的理论范式,认为区域经济不应该是“最有效率者生存”,而应该是容忍多个不同效率的“次种群”(sub-population)共存[17]。他们认为,区域内异质的组织形式的共存是意大利产业区成功的原因——既有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公司,也有技术领先的中等企业,还有小型企业甚至一些不合法的家庭作坊,这种看似不兼容的组织形式却增强了区域的适应能力和经济弹性。从社会网络关系来说,学者们强调网络成员间弱联系的重要性,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异质性对区域弹性的影响。Hansen指出,网络成员的强联系经常产生冗余的信息,而高频率的互动又会进一步强化原本已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他观点融合的可能,容易产生封闭的系统;相反,弱联系则更有助于异质的知识在不同网络之间传递,使网络成员有机会获得全新的信息和知识,增加创新的几率[18]。如果地方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那么这些企业可能对区外重要的知识和创新麻木不仁,而企业间松散的连接(loosen coupling)能比强联系产生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学习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地方产业的路径创造[17]。基于以上观点,提出假设二:地方产业内部企业的异质程度越高,地方产业的经济弹性越高。 第三,与产业结构异质性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是地方产业的动态性。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19]。当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该区域,地方产业就能保持在知识等方面的异质性,因此当地方产业的动态性越强,意味着地方产业的活力越大,地方产业的弹性就会越强。Menzel等认为,区分地方产业发展阶段的标准不仅在于区域产业内部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等“定量指标”,更在于区域内不断有新企业进入所带来知识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等“定性指标”[12]。因此,地方产业生命周期的演化并不是一定经历产生、增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当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区域,地方产业可能从成熟变回增长,避免衰落,增强弹性。地方产业的动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通过年轻企业的占比来进行衡量,二是通过计算研究期内本地新增企业(包括死亡、迁出、迁入和本地新建企业)的数量来衡量。因此,提出假设三:地方产业内年轻企业的占比越高,地方产业的经济弹性越高;假设四:地方产业内新增企业越多,地方产业的经济弹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