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空间分异反映了城市社会要素在空间上不均衡分布的现象,也展示了充满隔离、交叠和极化作用纷繁复杂的城市景观,是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研究议题(Knox et al,2000;冯健等,2008)。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始于西方对居住隔离的关注,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从居住空间出发,以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各类社会空间分异指标或社会区、因子生态等方法,揭示社会空间结构的经典研究范式。 社会空间分异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以来,过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逐渐显露出一系列弊端,城市贫困、社会隔离、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不断涌现(何深静等,2010;顾朝林,2011;宁越敏,2012;周春山等,2013)。同时,在全球化推动社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正呈现出日益分异的趋势(李志刚等,2004;Ma et al,2005)。在单位制度的解体、住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跨国公司和外资的大量引入、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等因素的影响下,城镇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剧,从居住空间出发的社会空间分异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Wang et al,1996;顾朝林等,1997;Wu,2002;Wang et al,2009)。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组织的不断重构与扩张、交通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不断加强,居民的移动性和出行需求不断提高,日常活动和生活方式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周素红等,2005;柴彦威等,2006;甄峰等,2009)。在此背景下,社会空间的分异与隔离不仅存在于居住空间,也广泛存在于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出行中,传统的基于居住空间的研究就显得静态化,仅能反应居民日常生活与交往的一个侧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探讨社会空间分异问题有必要关注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从更加动态和全面的视角出发理解社会空间。在居民活动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从居住空间出发的研究范式显得有所不足。 时空间行为研究为理解人类活动和城市环境之间在时空间上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突破传统的社会空间研究范式提供了可能(Hanson et al,1993;Kwan,2002;Miller,2004;Chai,2013)。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形成了一系列对活动空间刻画的方法论,也促进了基于人的空间研究范式的发展。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带有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信息的活动日志数据,能够对微观个体或群体的日常活动空间进行刻画与分析,使得从活动空间与行为空间的角度出发理解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成为可能(柴彦威等,2013;申悦等,2013;Kwan et al,2015;Song et al,2015)。国外已经开展了不少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分异,对于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整体的认识与讨论仍相对缺乏,相关研究亟待开展。 本文对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起源进行了阐述,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中国城市特点,构建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框架,尝试推进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理解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人。 2 社会空间分异:从居住空间到活动空间 2.1 居住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研究议题,形成了从居住空间出发的经典研究范式。在西方的经典理论研究中,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生态学派将居住格局视为侵入和演替的过程,试图构建城市空间的理想性结构模型,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社会区分析或因子生态分析等计量方法,描述社会群体聚居所呈现出的“马赛克”式的社会空间结构(Park et al,1925;Shevky et al,1955;Knox et al,2000)。也有学者结合行为主义视角,关注居民个体或家庭的居住决策,考虑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员属性、住房特征等因素的作用,注重考虑居住空间的形成过程(Clark,2009)。从居住空间出发的研究成为社会空间分异的主流研究范式,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不同收入、家庭地位、种族群体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探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所导致的健康、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住关系等不平等的社会公正问题,其中种族的居住隔离尤其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Marcuse et al,2000;Arbaci,2008;Iceland et al,2008)。 中国大陆学术界从1980年代末开始关注城市的社会空间问题,在对于西方或东欧理论和方法借鉴的基础上,基于人口普查或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社会区分析、因子生态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居住空间的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揭示了中国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逐渐走向分异和复杂化的趋势(许学强等,1989;顾朝林等,1997;吴启焰等,2002;李志刚等,2006;冯健等,2008;李志刚等,2014)。而相对于西方城市对于种族隔离问题的关注,中国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流动人口、移民的聚居与隔离等议题也吸引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刘玉亭等,2006;袁媛等,2008;李志刚等,2009;林李月等,2014)。 从居住空间出发长期作为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主流范式,一方面是由于居住空间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空间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基于空间的汇总研究一直是地理学中最为传统和核心的研究范式。在中国的城市研究中,“人地关系”中的“地”往往受到更多关注。因此,即使是对于社会空间的研究,也需要基于居住地把“人”和“地”联系起来,进而把人的各类社会经济属性在空间上进行汇总、分析和可视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