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区域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的过程[1,2]。现有研究对于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区位机会窗口”的理论认为,区域新产业发展独立于区域产业知识积累和既有产业结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导致了很多“松脚型”产业[3]。区域通过吸纳流动性资本引入全新产业,从而创造新发展路径。然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区域经济景观是历史活动的产物,区域经济发展遵循路径依赖[4,5]。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逐步兴起,学者们在分析企业的进入、成长、衰落和退出等动态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企业、产业、网络、城市和区域的协同演化规律[6],认为区域产业演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一系列区位特定的资源条件发展而来,区域倾向于发展与本地产业结构存在较强技术关联的产业,因此,区域发展是一个由产业技术关联决定的路径依赖过程。 源于发达国家的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产业发展演化是个内生过程,强调内生变量如知识创造与溢出、产业间技术关联等重要性。对于中国区域发展来说,内生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中国存在更多创造新发展路径的机会: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托外生发展模式,“两头在外”,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主要依赖外部资本、知识和资源等,内部知识创造还不构成主要发展驱动力;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方针下,加之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可忽视,依托“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为区域发展引入新产业,创造新路径;③中国采取了区域渐进性的改革开放模式,造就了显著的制度性区域差异性,为创造不同的区域发展路径创造了制度条件。因此中国区域产业发展可能超越路径依赖,并创造各自发展路径。本文目的是梳理演化经济地理学及其主要研究进展,并以中国区域产业动态演化为例探讨区域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挑战基于内生演化路径,指出中国的外生性发展模式以及剧烈制度变化创造了更多路径创造的可能,推动区域产业多元化发展。最后讨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并结合文献展望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2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兴起 自1980年代以来,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理论基础超越新古典经济学,并走向多元化发展。经济地理学一方面从非主流经济学如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吸纳营养;另一方面从非经济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寻找理论的出发点[7]。经济地理学者对于区域发展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基础的关注,推动了经济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和“关系转向”。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强调“地理”的重要性,发现规模报酬递增与市场潜力的相互作用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内生驱动力[8]。无论是经济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还是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两者都没有引入时间因素,无法揭示经济系统随时间的演化。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学的结合催生了演化经济地理学[9-12]。在1990年代中后期,经济地理学者开始将演化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引入到研究之中,探索区域经济活动本身的历史演化规律,逐步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这一历史视角有助于将时间与空间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揭示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渐进演化机制[13]。对此,学者们多从企业的进入、增长、衰退和退出及其区位行为入手,探寻企业、产业、网络和区域的协同演化规律,不仅关注演化过程本身对产业地理的影响,也关注经济系统对演化过程的影响[7]。 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建立在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①反对完全理性人假设,支持“有限理性”;②动态性和过程不可逆;③演化结果非最优化;④创新是自我转型的终极原因[14]。其理论的来源主要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路径依赖理论以及复杂性理论[15]。演化经济学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广义达尔文主义现代进化生物学的理论与观点,特别是解释多样性、创新、记忆、变异和适应性时主要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广义达尔文主义的提倡者引入多样化、选择等概念作为理解社会经济演化的核心定义,建立空间经济演化视角,研究产业如何在特定区域出现和发展、区域经济作为“选择”环境如何发挥作用、各种维持机制以何种方式导致特定区域模式的锁定、经济关系的空间网络和空间经济集聚的形式如何随时间变化等。 路径依赖演化理论是演化经济学另外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代表性学者是Paul David和Brian Arthur,他们从历史视角解释经济增长,强调偶然性、自我强化和锁定的重要作用。这种将历史纳入到区域发展框架的路径依赖理论是演化经济地理学最受关注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经济系统并不趋近于单一均衡状态,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演化依赖于系统过去的发展路径,即使新路径也是源于已有路径的发展,因此经济系统的发展路径是内生过程。近年来学者从认知距离和技术关联角度解读区域经济增长路径、产业和创新路径的演化规律,对演化经济地理学利用区域、企业、专利等大样本数据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广义达尔文主义和路径依赖理论相比,复杂性理论很少受到关注。受复杂性理论的启发,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倡导将集群、城市与区域等看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将要素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微观相互作用的中观和宏观特征、系统自组织和适应过程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以创新和新奇为核心解释其与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共同演化[16]。与广义达尔文主义将创新、新奇、变异等看作是被动的和偶然的不同,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突出的主体在一个可以实现自我转型系统中的战略选择行为和主动创造环境的能动性。 3 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3.1 企业惯例空间演变 演化经济地理学关注企业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17]。为了规避风险,企业行为一般受限于其惯例(routine),惯例是企业对每次决策的结果进行经验总结后所形成的历史记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累积性质,不易改变,其他企业很难模仿。演化经济地理学从微观视角研究新惯例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进行时空演变[18]。每个新企业都会在初期选择更适应市场竞争的惯例,这些企业就是“适者”,而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即退出市场。企业如何选择惯例,取决于市场和制度;当制度发生巨大变化时,企业惯例随之改变。企业家对于惯例的成败有很大影响,新企业选址会受到企业家籍贯、社会网络、经验与能力等因素影响。成功企业的惯例通过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学习与复制而得到传播。但是学习与复制并不是完全的,其结果会受到企业间地理距离、企业学习能力、企业认知相似程度、企业间关系等因素影响。企业惯例依赖地理距离扩散,属于传染扩散;当成功企业改变空间战略而发生位移时,其惯例也随之进入迁入地,这是迁移扩散,同时开启了迁入地的累积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