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坚守与价值解放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建华,肖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价值主导力和价值影响力,是作为当代价值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首先需要对“自我镜像”进行辨识,通过价值独断主义批判、中国优秀传统伦理价值的内蕴力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价值”的活力激发,实现价值坚守;其次,通过对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自由主义“幻象”的批判、价值解放的主体塑造、价值自由的张力释放等,实现在价值坚守基础之上的价值解放。实现价值坚守与价值解放的融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走向价值自由并最终实现价值自信和价值自强的必由之路。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9 期

字号: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8)03-098-08

       作为哲学理论科学的伦理学是一门社会价值科学,以阐释和探究道德价值规律为己任,以规导和创造优良的社会价值运行为目的。伦理学的价值科学属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功能、价值任务和价值目标,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作为探究人们自身利益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种需求的价值导向系统,应该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持。而其中关切要害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关切何以必要?价值实现如何可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实现之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主题。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从理论形态上看是指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和毛泽东伦理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伦理学新形态;从发展特征上看是指既区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不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当代延续,更不是西方伦理学的中国化,而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全新的理论命题;从理论内涵上看是指具有“中国特色、问题导向和中国经验的当代伦理学新范式”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道德现象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遵循功利价值和精神价值、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主体价值的有机统一,对价值的辨析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生活的一切领域,而价值不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更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从应然性角度看,任何伦理学理论总是有价值指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价值指向更是明确的。如何认识和评估价值、选择和追求价值、生产和创造价值、实现和消费价值,不仅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活的全部内容,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理论旨趣。但是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实现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者共同省思。

       (一)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价值而确立的价值自信有待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已经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阶段,更不同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因此,社会条件、时代主题、理论目的的变化对中国伦理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但是苏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及中国化不彻底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仍然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新发展。

       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在俄国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列宁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列宁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起,出于政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被绝对化、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简单化为政治公式,伦理学的发展也由于过于强调为政治服务而被封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1)从伦理学体系看,由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法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被割裂,理论体系的人道化、非理性化、新教条主义化明显;(2)从伦理学致思方式看,由于束缚于党性原则,伦理学的主体性原则被忽视,造成了现实的人的失落;(3)从伦理学方法看,由于未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的革命性和实践性,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协调;(4)从伦理学话语体系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极富创见和方法论意义的观念被公式化、教条化,伦理学话语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普遍套用的操作话语,话语体系的批判功能和价值功能被遮蔽。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传入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而得到发展的。但是,这种“传入”深受苏联伦理学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苏化”特征,由此造成了中国伦理学价值自信的“先天不足”。其一,政治价值被抬高而道德价值被压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伦理学理论发展带有强烈的政治化意识和倾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伦理学政治色彩浓厚,造成了价值取向的偏颇。其二,价值功能被扭曲,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被销蚀。具体表现在:在道德教育上以政治教育取代健康人格培养;在道德评价上以政治立场评价取代道德品质评价;在道德社会效果上,道德目标脱离实际而空泛无力。其三,道德价值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没有彰显。由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不彻底性,造成伦理学建设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重视不够、对传统资源的利用不足、伦理文化的民族特色不强。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的价值观念、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价值精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彰显时代价值,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价值”,在价值自觉基础之上建构价值自信,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基于现实价值关切的价值主导力有待增强

       伦理学是探究人类道德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种需求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的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价值引导。毫无疑问,伦理学应该着眼于生活实际、着眼于人的未来发展,凸显实践性。实践性即突出实践的观点、立足中国实际,重新审视、理解、阐发伦理学理论,从而重新阐发被遮蔽了的实践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