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初的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都来自于自小成长的家庭环境,这些感觉的形成是孩子良好性格的开端。 有研究表明,安全感强的孩子更有主人翁意识,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觉融入群体,并与自己所在的群体荣辱与共;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没有依靠、孤独,经常表现出破坏群体规则的现象,缺乏亲社会行为,难以适应群体生活。 孩子的安全感形成于他的生活经历,形成于成人与他互动的点滴瞬间,父母不经意的言行随时可能触动孩子的安全感。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 把孩子当出气筒 甜甜的爸爸和妈妈闹了别扭。甜甜想要去商场的翻斗乐玩,于是甜甜妈妈带甜甜去逛商场,结果回家很晚,爸爸认为妈妈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作息。在盛怒之际,妈妈使劲推了甜甜一把,还大声说:“全都因为你!” 孩子在家庭里是最弱势的一方,没有足够的生活验让他建立起自我判断能力。他的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外界的评价,而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他的安全感。大人们在生活中难免有些摩擦,处于劣势的一方会心里很不舒服,可即便是这样也不要让大人的不愉快影响到孩子。让孩子真的觉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形成不必要的负疚感。长期的负疚感会形成低自尊与低自我评价,进而演化为不安全的心态。 悠悠在爸爸送他去幼儿园的路上淘气了,爸爸怕上班迟到,又生气又着急,于是用严厉的声调对悠悠说:“你再不听话,今天晚上就让你住在幼儿园里,不接你了。”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相信成人的吓唬是真实的,比如悠悠爸爸的吓唬,将发挥威慑的作用,让悠悠立刻乖起来。可是孩子心理是忐忑的,总是担心爸爸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这样爸爸妈妈很容易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而当孩子出于压力状态,不信任身边的人时,可能会产生健忘、注意力分散、睡眠不好等负面影响。 随意打断孩子 小雅和妈妈说:“妈妈,我昨天梦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梦,你想听吗?”妈妈忙于准备晚餐,拒绝小雅:“不想听。”可是小雅还是自顾自地说起来。在小雅讲述的过程中,妈妈总惦记着自己的事情,不停打断小雅:“去帮忙拿一下卫生纸”“今天下午你说什么来着”“你先去看会儿书”。 大人不断地打断孩子,背后的信息就是:“我对你所说的一切不感兴趣”“我觉得你说的这些毫无价值,在耽误我的时间,我不愿意听”。一个时时打断孩子的大人肯定不是偶然才出现这样的现象,他必然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经常性地有这样的行为。在他的内心深处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不可能贡献出任何有价值的想法,也是因为这种对孩子的极度不信任,造成了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正确呵护孩子的安全感 真心诚意的陪伴 父母每天都应留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但不能只是身体在陪孩子,心里却想着工作。孩子的观察力是敏锐的,他能看出你在敷衍他、应付他,慢慢会从心里觉得父母不在意他。保证一定的共处时间,时间不等于质量,但是一定的质量一定是由必要的时间为保障的。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的关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交往对象会从父母变成同伴,但是父母仍然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与孩子共处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捕捉他们的情感变化,也可以更加理解孩子,及时给予他们心灵的滋养。 时时向孩子传递关爱 定时了解一下孩子在忙什么。你的随时询问至少会传递给孩子:“爸爸妈妈爱你,只是出于一些无可奈何的原因不能时时陪伴你。” 不吝啬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家说“妈妈我回来了”,你也要停下手上的活,用同样热情的声音回应自己的宝贝:“宝宝回来了,妈妈想你了”,然后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温馨提示:除了拥抱、亲吻、身体的接触、微笑的眼神等亲密的互动之外,睡前抱抱宝宝,给他一个甜蜜的晚安吻也不可缺少。一些特殊时刻的身体接触会成为你与孩子私密交流的一部分,这是属于你们的情感信号,也让亲子的感情更为和谐默契。 重视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鼓励孩子向成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表达自己想法的行为。这个时候最好用积极、具体的方式传递对孩子的接受。“哇,你的画里,有一个小朋友在海里游泳,他看到了很多深海的生物,你画得真好。”“你的观察真细致,如果你不告诉妈妈,我自己都根本发现不了。”有时候可以重复孩子的言行,这也是在肯定孩子的价值,传递你的关注。总之只有发自内心地接受与欣赏孩子,他才会感觉自己有价值,才会有坚不可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