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你“中枪”了吗?

作 者:
蒋佩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带着幼儿园老师的任务——带孩子认识和了解向日葵,我带着四岁半的儿子去公园玩了半天,带他找到了向日葵,拍了照,并让他仔细看了向日葵,用手摸了花瓣,还闻了味道。回家之后,翻看了一下微信,发现有的家长发了孩子画的向日葵,其实自我觉得画的一般,没什么想象力,也没有儿童画的涂鸦感,像是在家长指挥下画的,但是上面写的那个孩子的名字,我觉得很值得称赞,因为那个名字很复杂,但是能看得出是孩子自己写的。

      随后,我要求孩子也创作一幅向日葵的作品。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从未给孩子报过画画培训班,也从未教过孩子写任何字。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不会画向日葵。”我从手机里翻出一些拍的照片给他看,说“就参照这些,可以画吗?”儿子看了看,点了下头,就开始画了。他画了一株向日葵,画得很好,很有孩子涂鸦画的感觉。我表扬了他,但是我希望他也写上自己的名字。他说好,可是他不会,需要我教。可是我显然不是一个好老师,我很急躁地想要让他写出自己的名字,大声地、不耐烦地训斥了他,直到训练了七八遍,他写的差不多了,他很迟疑地看着我,“妈妈,你满意了吗?”这时,我突然觉得很心虚。是什么让我对一个从未写过字的、四岁半的孩子要求这么高(要在很短的时间正确写出自己的名字)?

      我感到深深的内疚——为我过高的要求,也为我失控的情绪(因为我失控的情绪,所以我高声斥责了我的儿子)。我不再说他了。等过了一会,我跟他说,“妈妈刚刚对你态度不好,你能原谅妈妈吗?”他摇了摇头,说“不原谅。我很不喜欢你那样。”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只是想着,如果我骂了别人一句或是扇了别人一巴掌,然后又去道歉,对方就应该原谅吗?记得宫崎骏的动画《幽灵公主》里面有一句话——“内心强大,才能道歉,但必须更强大,才能原谅”。面对一个四岁半的孩子,我不应该期许原谅——我怎么可以期待小小的他内心的力量比我更强大呢?我需要的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做出调整和改变。

      稍事思考,我发现我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我进行了一种无意识的社会比较,并且是向上的社会比较,同时是与一个并不了解的人进行的比较。比较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比较的结果让我觉得焦虑,而我在无意识中将这种焦虑以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带给了我的孩子。不言而喻,这种盲目的比较不仅无用,并且是有害的。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可以有意识地感知和控制这种比较,不会让它们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继而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是否一不小心就中了社会比较的“枪”呢?我们又如何避免在社会交往中进行错误的社会比较,而更好地进行亲子教育呢?

      1.首先,认识到盲目地、与不了解的个体进行比较是无意义且有害的。有研究表明,大量Facebook(国外最流行的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都涉及被动地浏览他人网页的内容。重要的是,被动浏览“熟人”(认识但是并不了解的人)的信息会使Facebook用户对信息所有者感到羡慕,并引起向上的社会比较,最终导致孤独、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降低。其实对于这些所谓的“熟人”,我们不甚了解。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出的状态是基于怎样的背景,以及是不是完全真实,我们都无从判断,因此是不可比较的。

      我所遇到的情境其实同Facebook研究中的情形类似。其实我并不了解那个写了自己名字的孩子,也不了解那个孩子是练习了多少遍才写出了自己的名字,而我居然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就写出自己的名字。很明显,我是过于苛刻的,我的内心是失衡的。把这种要求附加在一个四岁半的、完全不会写字的孩子身上是那么不合适和充满伤害。

      2.其次,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如何进行比较对孩子是有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相应的也有一些缺点。其实,就连我们成年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存在,谁又敢说自己没有缺点呢?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谁又喜欢别人将自己的弱势同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呢?心理学家佛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倘若自己都不能接受的状态,为什么要附加在一个孩子身上呢?

      但是有的家长又会想要说,“有了比较才能发现差距,才能获得进步啊?”笔者认为,让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应该的,但是需要在保护其自尊的基础上进行。倘若真要比较,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多跟自己比较。可以帮助孩子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作为前提,分析优缺点,制订改善计划。多向孩子反馈,他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是不是比以前有所改善?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进步了一点?等等。这样促成他在细微的、点滴的进步中获得长久的改善和提高,形成稳定而健康的人格。

      3.最后,将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以自身作为榜样进行身教。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用自身的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无论家长愿意或是不愿意做这个表率,孩子一直都在观察、模仿中学习成长。因此,刻薄的家长也教育不出宽容的孩子,脾气粗暴的家长也不可能给予孩子温和的力量。

      作为家长必须要意识到,言语说教是空洞且乏味的,如果发现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或是存在一些问题行为,说服教育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甚至还可能起负作用。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自身良好的示范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和学习。因此,要正人先正己。自己做到的当然可以引导孩子去努力做到;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话,那就只能鼓励孩子往那个方向奋斗。但是如果自己的状态是和要求孩子的方向相背离的,那么首先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要先调整一下自己的言行了。

相关文章: